希拉里握有重大武器 揭開大選與經濟增長規律
鉅亨網新聞中心
哈佛大學資本形成與增長教授傑弗里-弗蘭克爾(Jeffrey Frankel)撰文指出,近幾個月來,希拉里反復聲稱,在民主黨入主白宮時,美國經濟表現顯著更好。這話從即將成為民主黨總統提名人口中說出來,可能顯得有些像政治伎倆。但真相是,她的話絕對正確。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毫無疑問,總統只是決定經濟諸多因素之一,一些總統也顯然比其他更幸運。但這並不意味着希拉里的說法如一些媒體考據機構(包括獲得普立茲獎的PolitiFact)所言只是「對了一半」。民主黨和共和黨總統治下,美國經濟表現區別是持久且顯著的,差異顯然要高於統計上的關鍵門坎。
就業經濟增長 民主黨勝共和黨
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家艾倫-布爾德(Alan Blinder)和馬克‧沃森(Mark Watson)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確認這一「民主黨紅利」。他們的研究起點是觀察到:二戰以來(從杜魯門到奧巴馬),平均GDP年增長率在民主黨執政時期為4.3%,而共和黨執政時期為2.5%。若再往上追溯,將胡佛和羅斯福也包括在內,那麼差距還更大。即使將總統任期的前三個月(或最初幾個季度)的責任歸於其前任,結果也是類似。
但這也不是全部,在16個戰後總統任期的256個季度中,美國經濟在民主黨總統執政期間平均遭遇1.1個季度衰退,而在共和黨執政期間卻遭遇4.6個季度衰退。如此大的差距為隨機造成的可能性不到百分一。
這趨勢不僅局限於GDP。1945年以來,平均而言民主黨執政期間失業率下降0.8個百分點,而共和黨執政期間上升1.1個百分點——其中差距達到矚目的1.9個百分點。
結構性預算赤字在民主黨總統執政期間(潛在GDP的1.5%)也比共和黨執政期間(2.2%)小,盡管這並沒有阻止共和黨批評民主黨過度揮霍。就連標指在民主黨執政期間的漲幅也顯著更高——8.4%對2.7%(但股價波動太大,這一差異並不具有統計顯著性)。
經濟差距 僅靠運氣可能性低
在經濟表現方面存在如此巨大而持久差距,僅是運氣造成的可能性極低——不需要深奧計量經濟學就可說明這一點。以衰退記錄為例,若衰退始於民主黨和共和黨總統任期內的機會相等,那麼連續4次衰退始於共和黨執政期間的可能性是十六分一——等於擲4次硬幣,次次都是正面朝上。這樣可能性很低,但過去35年正是如此。
若你追溯前十個商業周期,並假設衰退始於民主黨和共和黨總統任期內機會相等,可能性就更小了。過去10次衰退中,有9次始於共和黨總統執政期間,這樣可能性只有一百分之一。但事實就是如此,有NBER商業周期日期確定委員會為證。
而更令人震驚的事實,來自過去8次兩黨總統輪替。在共和黨上台的4次輪轉中,GDP增長放緩;在其他4次,即民主黨上台時,增長卻加速。這相當於擲硬幣8次,次次正面朝上——概率只有256分之一。
因此民主黨的成功不是光靠幸運。(事實上,布爾德和沃森還觀察到,當民主黨控制國會或任命美國聯儲局主席時,美國經濟表現也更好,盡管主要決定因素仍是總統來自哪個黨派。)那麼,是甚麼造成了這樣的黨派表現差距?
無法計量驗證 政策卻利經濟
布爾德和沃森認為5個因素——石油沖擊、生產率增長、防務開支、外國經濟增長,和消費者信心——加起來解釋了增長差距的56%。但無從知道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受美國總統政策影響,更不為人知的是其余44%的表現差距是拜何種因素所賜。
在評估希拉里在這個話題上的主張時,事實考據者引用了布爾德和沃森的許多發現:與流行的假設相反,財政和貨幣政策在民主黨執政期間並不比共和黨總統任期內更加「促增長」或具有擴張性,因此不能解釋經濟表現差異。但除了采取多少財政和貨幣刺激,總統還要作出很多政策決定——能源、反壟斷、監管、貿易、勞工、外交政策等,這些卻無法用計量經濟學檢驗。
正是這一不確定性,促使事實考據者將希拉里的主張稱為「對了一半」。但她從未試圖通過特定的政策來解釋這個表現差異。她說的只是美國經濟在民主黨總統執政期間表現更好;這是100%正確。(文章來源:hket)
撰文: 傑弗里‧弗蘭克爾(Jeffrey Frankel) 哈佛大學資本形成與增長教授、知名宏觀經濟學家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