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
電動車巨頭特斯拉 (TSLA-US) 德國工廠經理 André Thierig 表示,由於「銷售數據非常良好」,特斯拉德國工廠將比原先計劃生產更多電動車。根據《彭博》報導,Thierig 指出,位於柏林附近的特斯拉工廠「已上調第三與第四季度的生產計劃」,並補充表示,工廠持續對「所有供應市場保持正面訊號」。
在這充滿挑戰的經濟周期中,中國消費市場正悄然發生變化。麥肯錫(McKinsey)最新發布的報告《中國消費者市場中期更新:五個驚喜》指出,市場出現五大「超預期」積極訊號,重新彰顯中國消費市場的韌性與活力。驚喜一:零售市場展現強勁彈性上半年中國零售銷售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 5%,5 月更一度衝高至 6.4%。
台灣政經
為建構電動車友善環境,並滿足電動車充電需求,交通部積極推動各縣市加速建置公共充電設施,據統計目前全台電動車登記達 11 萬輛,占全部小客車 1.5% 左右。交通部今 (12) 日表示,節至今 (2025) 年 7 月底,全國充電樁總數已達 12,334 槍,按進度觀察有望於今年底突破 1.5 萬槍。
歐洲汽車市場正經歷一場由中國電動車 (EV) 製造商發起的激烈變革。儘管歐盟已祭出高額關稅,但以比亞迪 (002594-CN)(01211-HK) 為首的中國車廠憑藉其多樣化的產品線、激進的擴張策略以及對插電式混合動力車 (PHV) 的重視,持續在歐洲市場取得顯著進展,對福斯汽車 (Volkswagen) 和 Stellantis NV 等歐洲本土巨頭構成日益嚴峻的威脅。
台股新聞
豐田通商 (Toyota Tsusho) 今 (10) 日宣布,透過第三方增資方式投資大成鋼(2027-TW),投資金額 4665 萬美元(約 70 億日元),藉此鞏固在美國生產電動車電池零件所需的鋁材供應。豐田通商估取得大成鋼約 2% 持股。
A股
彭博引述消息人士報導,隨著印度與中國的外交關係升溫,比亞迪 (002594-CN) 正準備再次進軍印度市場,為這家中國電動車巨頭打入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鋪平了道路。消息人士指出,在遠端管理營運 5 年後,放寬雙邊旅行限制將使比亞迪印度董事總經張傑(Ketsu Zhang)能夠在未來幾個月內前往這個南亞國家。
台股新聞
汽車鍛造輪圈領先廠商巧新 (1563-TW) 近來積極切入半導體新領域,推動「半導體設備零件、消耗品以及消費後鋁材循環再利用」等應用開發案,今 (9) 日透露,已進入收割期,目標年底前可完成半導體關鍵零組件產品相關認證、並納入設備廠採購核可供應商清單,明年起陸續貢獻營收。
特斯拉 (TSLA-US) 董事會近日為執行長馬斯克推出了一項前所未有的薪酬計畫。如果馬斯克在未來十年內完成一系列極具挑戰性的業績指標,他將有機會獲得約 1 兆美元的股票獎勵。這份薪酬方案引起市場高度關注,也引發外界對馬斯克價值的討論。根據《巴隆周刊》的分析,要判斷這筆薪酬是否合理,需要聚焦兩個問題:特斯拉是否能達到 8.5 兆美元的市值目標馬斯克領取 1 兆美元股票獎勵是否合理方案計畫授予馬斯克約 4.23 億股特斯拉股票,並將分成 12 個階段解鎖,每一階段都要求同時達成市值和營運目標。
美股雷達
據《紐約時報》周一 (8 日) 報導,美國移民暨海關執法局(ICE)上周突襲喬治亞州南韓現代汽車與 LG 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s)的合資電池廠,逮捕 475 人,其中約 300 名韓國公民。此事件凸顯美國電動車產業對外國技術人才的需求與移民執法間的衝突。
美股雷達
據《彭博》周一 (8 日) 報導,面對中國國內激烈價格戰,比亞迪加速歐洲擴張步伐,將在年底前於 32 國設立逾 1,000 家展示中心,並已提供 13 款車型。中國車廠正利用慕尼黑車展展示產品陣容,力圖延續近年在歐洲市占率的成長態勢。比亞迪 (01211-HK) 集團執行副總裁李柯(Stella Li)周一在慕尼黑車展表示,年底前將在歐洲 32 國擁有超過 1,000 家門市。
《路透》周一 (8 日) 報導,研究機構 Cox Automotive 最新數據顯示,特斯拉(TSLA-US)8 月在美國電動車市場的市占率降至近 8 年來最低,首次跌破 40%,凸顯該公司在車款陳舊、競爭對手持續推新車並加大優惠下,正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
A股
中國電池巨頭寧德時代 (03750-HK) 近日在德國慕尼黑推出兩款專為歐洲電動車市場設計的鋰鐵磷酸電池,展現其在歐洲市場的強勁成長野心。根據《彭博》報導,這兩款新型電池各具特色,其中一款提供高達 758 公里的續航力、12 年使用壽命及極低的性能衰減,特別適合租賃市場;另一款則可在僅充電 10 分鐘後增加 478 公里續航,並針對低溫環境進行優化,滿足歐洲不同氣候需求。
美國總統川普推動取消聯邦購車激勵政策並放寬排放法規,此舉正為底特律車廠帶來數十億美元的「紅利」,眼下這些車廠正將投資重心重新轉向燃油車。通用汽車 (GM-US) 上周宣布,將削減兩家工廠的電動車生產計劃,同時對第三家工廠進行改造,不再生產電動卡車,轉而製造燃油皮卡。
在先前多款電動車型受挫後,Mercedes-Benz 集團推出了其最暢銷車款的電動版本,以增強豪華市場的競爭力。賓士在慕尼黑車展上公開 GLC 運動型多用途車,叫陣 BMW 的 iX3 以及特斯拉 Model Y,續航里程最長可達 713 公里,訂於明年上市。
歐亞股
德國豪華車製造商 BMW 相信,憑藉純電動 Neue Klasse 系列,其能夠在其最大的市場中國恢復成長。BMW 近日推出 Neue Klasse 系列的 iX3 電動運動休旅車,該車型預計將於 2026 年夏季在中國上市。根據《路透》報導,BMW 財務長 Walter Mertl 表示:「Neue Klasse 讓我們更具競爭力。
台股新聞
隨著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持續攀升,市場焦點正由電動化轉向智能化,帶動高階零組件如連接器與功率元件需求擴張,此波轉型不僅改變汽車產業競爭態勢,也為台系供應鏈帶來嶄新成長機會。〈中國車市邁向智能化階段 成長動能續強〉根據研究報告指出,今年前七個月,中國乘用車產銷年增約 13%,新能源車產銷更年增逾 38%,7 月汽車出口成長 23%、新能源車出口達 120%,出口壓力明顯減輕,在需求推動下,市場核心競爭力正由電動化轉向智能化,消費者在購車時對自動駕駛、車聯網與智能座艙等功能的重視程度已僅次於價格因素,此趨勢亦促使中國自主品牌透過高性價比與快速推新,強化市佔率並推升整體供應鏈國產化進程。
美股雷達
《華爾街日報》報導,電動汽車新創公司 Rivian (RIVN-US) 正在裁員,顯示電動車產業即將面臨多麼艱難的境況。根據報導,Rivian 在周四下午裁員 1.5% 人力,為即將推出的下一代低成本電動車平台 R2 做準備。該公司在 2024 年結束時擁有 14,861 名員工。
大陸政經
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經歷快速發展,但出現專業人才嚴重短缺問題。截至去年底,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 3140 萬輛,但專業維修企業不到 2 萬家,技能人員不足 10 萬人。中國工信部預測,今年新能源汽車人才缺口將達 103 萬,其中售後服務人才佔 80%。
A股
吉利汽車與其合資夥伴寶騰控股 4 日正式啟動馬來西亞首座完整的電動汽車生產工廠,此舉不僅為馬來西亞的電動車產業寫下歷史新頁,也象徵著吉利在全球新能源市場布局上邁出重要一步。該工廠位於馬來西亞北部霹靂州的丹絨馬林,是吉利與 DRB-Hicom 集團聯合打造的「汽車高科技谷」計畫的一部分。
美股雷達
根據《路透》周四 (4 日) 報導,通用汽車 (GM-US) 將削減旗下主要電動車工廠的產量,理由是需求走弱,這也讓 GM 成為最新一間在川普政府撤回電動車政策支持後,調整產能的車廠。知情人士與通用汽車員工內部訊息指出,該公司位於田納西州 Spring Hill 的裝配廠,將在 12 月停止生產兩款電動凱迪拉克休旅車,包括中型的 Lyriq(銷量表現相對不錯,也是最暢銷電動車之一) 與大型的 Visti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