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
美股雷達
廣受關注的即時經濟預測模型、亞特蘭大聯邦準備銀行的 GDPNow(Atlanta Fed GDPNow),從 4 月底開始將依據黃金進口做調整,以修改現行模型經濟預測偏悲觀的問題。GDPNow 是亞特蘭大聯準銀用來追蹤美國國內生產毛額 (GDP) 的模型,因為比官方數據更早發布,而廣受關注。
歐亞股
日本最近陷入米價暴漲的困境,因此開始向韓國進口大米,這是自 1990 年開始統計韓國大米對日出口以來,韓國大米首次出口到日本向普通消費者銷售。最新數據顯示,今年 3 月日本米價較去年同期暴漲 92.1%,創下自 1971 年有紀錄以來的最大升幅,並已連續 6 個月刷新高位,因此開始將目光望向價格相對低廉、品質好的韓國大米。
國際政經
美日關稅談判日前在華府舉行,《朝日新聞》周四 (17 日) 報導指出,美國總統川普在跟日本經濟再生擔當大臣赤澤亮正會晤時談及日本負擔駐日美軍費用、美國汽車在日銷售以及貿易赤字平衡等三大議題,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武藤容治最新表示,將研究如何實現川普想讓更多美國汽車出現在日本道路上的希望。
大陸政經
中國海關周一(14 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貨物貿易進出口達人民幣 10.3 兆元,增長 1.3%,出口 6.13 兆元,增長 6.9%,進口 4.17 兆元,下降 6%。中國進出口增速逐月回升,1 月進出口下降 2.2%,2 月基本持平,3 月增長 6%。
台股新聞
有關美國對等關稅議題,車輛公會最新表態,此已造成產業界相當恐慌,強調「反對貿然調降整車進口關稅」,整車產業鏈及生態系養成不易,呼籲政府「不能毫無準備就自毁長城」。車輛公會已召集各大整車廠,包括國瑞、中華、裕隆、裕隆日產、台灣本田、福特六和和三陽等,以及主要零件廠理監事會員等數十位高階主管共商對策,與會業者代表均甚為憂心台灣汽車產業將淪為犧牲品。
台灣政經
行政院今 (1) 發布新聞稿指出,針對「美國貿易障礙評估報告」今年特別增加的部分,包括認為台灣主管機關針對使用美國豬肉場所的查核並不合理,干擾業者營運,影響購買美國豬肉意願等等。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表示,有關美方的意見,各主管機關均會以專業的態度,與美方持續溝通討論。
國際政經
路透周五 (28 日) 援引四位政府和產業知情人士消息報導,印度正考慮取消對美國液化天然氣 (LNG) 的進口稅,旨在增加美國 LNG 的採購量,同時幫助縮小與美國的貿易順差,這一順差一直是川普的關切問題。美國是印度的第二大能源供應國,雙方都希望為印度這個全球成長最快的經濟體提供更多能源,特別是滿足印度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
美股雷達
《彭博》周一 (24 日) 報導,受潛在加徵關稅的影響,能源及商品集團摩科瑞 (Mercuria) 估計約有 50 萬噸銅將流向美國,而正常的每月進口量約為 7 萬噸。報導引述大宗商品交易巨頭托克集團金屬業務前聯席主管賓塔斯的話說,大量銅被運往美國,可能將銅價推至歷史新高,並可能導致最大消費國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出現銅供應嚴重短缺。
國際政經
根據路透周三 (19 日) 報導,歐盟將於 4 月開始收緊鋼鐵進口配額,進一步減少進口量 15%,以防止便宜鋼鐵湧入歐洲市場,這一措施旨在應對美國政府對鋼鐵產品徵收新關稅的影響。此舉也反映歐盟對於維護本地鋼鐵產業競爭力的關切,尤其是在面對來自亞洲和其他地區的競爭,以及高漲的能源成本。
國際政經
路透周三 (12 日) 報導,隨著烏克蘭受到俄羅斯攻擊對其能源基礎設施的影響,該國計劃透過德國、希臘、立陶宛和波蘭的液化天然氣 (LNG) 終端進口大量美國天然氣。烏克蘭國家天然氣運營商表示,預估在今年 4 月至 10 月間進口至少 40 億立方公尺的天然氣。
據中國《央視》周五(7 日)報導,海關總署公布,今年前兩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人民幣 6.54 兆元,其中出口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顯示外貿開局總體平穩。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25 年前兩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人民幣 6.54 兆元,年降 1.2%。
大陸政經
中國海關總署 4 日表示,近期,中國海關在進口的美國原木中檢出小蠹、天牛等檢疫性林木害蟲。為防止有害生物傳入,保護我國農林業生產和生態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及其實施條例、《國際植物檢疫措施標準》等相關規定,海關總署決定自本公告發布之日起暫停美國原木進口。
美國製藥巨擘禮來 (Eli Lilly)(LLY-US) 周三 (26 日) 在華盛頓舉行的記者會上宣布,將至少投入 270 億美元在美國建設 4 座新製藥廠,這是該公司應對川普政府可能徵收藥品進口關稅的一項舉措。據了解,這些新廠將在未來 5 年內建成,預估將創造超過 3,000 個技術性職缺,包括工程師和科學家,還將創造 10,000 個建設職位,另外這些新工廠的具體位置將在今年稍晚公布。
國際政經
根據路透周三 (19 日) 報導,歐盟執委會正在調查是否應該加強現有的鋼鐵進口配額制度,以保護歐盟生產商免受美國總統川普計劃於 3 月 12 日對鋼鐵和鋁產品徵收新關稅的影響。自 2018 年以來,歐盟已經設有鋼鐵進口保障措施,通過對不同國家的鋼鐵進口設置每季免稅配額,以防止美國對鋼鐵和鋁徵收關稅後,將大量金屬出口轉移至歐盟市場。
歐亞股
德國 12 月出口成長,但工業產出下降幅度超過預期,顯示歐元區最大經濟體的前景仍不樂觀。聯邦統計局周五 (7 日) 公布的數據顯示,出口額較上月增加 2.9%。由於中國需求疲軟,2024 年德國全年出口較 2023 年萎縮 1.0%。2024 年進口量則下降 2.8%,2024 年的外貿順差為 2412 億歐元。
歐亞股
日本政府周四 (23 日) 公布的數據顯示,由於汽車和半導體相關需求強勁,出口創下歷史新高,2024 年日本貿易逆差較上年縮小 44% ,至 5.33 兆日元(340 億美元)。儘管出口連續第四年成長,但日本的貿易收支也連續第 4 年出現逆差,原因是近年來能源價格上漲,導致資源匱乏的日本的進口成本增加。
A股港股
2024 年中國汽車進口量持續下滑,連續三年出現負增長,與此同時,中國汽車出口量卻保持增長態勢。 中國乘聯會祕書長崔東樹發文指出,中國進口車進口量從 2017 年的 124 萬輛,持續以年均 8% 左右下行,到 2023 年僅有 80 萬輛。
大陸政經
最新數據顯示,去年中國貨物貿易出口規模首度突破人民幣 25 兆元,改寫歷史紀錄,顯示在美國準總統川普重掌白宮前夕,企業爭先恐後地將貨物運出國門。中國海關總署周一(13 日)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4 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為人民幣 43.85 兆元,年增 5%,規模創歷史新高。
黃金
彭博周三 (18 日) 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報導,印度黃金進口「創歷史新高」的數據計算錯誤,原因是印度官方在 7 月更改統計方法後重複計算,導致 11 月的黃金進口資料高估多達 50 噸,占當月貴金屬總進口量的 30%。目前,相關部門正在核對數據,力求準確反映實際進口情況。
台股新聞
中美晶 (5483-TW) 董事長徐秀蘭今 (13) 日親自出面說明勞資爭議,首先是澄清公司並未強制員工使用特休,先前討論皆僅在協商階段,也跟宜蘭經營團隊討論兩大原則,一是員工年終獎金必須足額發放,二是年前薪水不要打折扣,相關勞資協商事宜希望在 12 月底、甚至聖誕節前拍板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