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與亞馬遜恐遭AI「破壞性經濟」拖累
鉅亨網編譯陳又嘉
據《MarketWatch》報導,投資人一直願意忽略亞馬遜 (Amazon)(AMZN-US) 與微軟 (Microsoft)(MSFT-US) 在人工智慧 (AI) 基礎設施上的巨額支出,期待未來能迎來龐大報酬。但 AI 計畫究竟能帶來多少價值並不明朗,華爾街的耐心可能即將耗盡。

在周二 (18 日) 發布的一份報告中,Rothschild & Co Redburn 分析師 Alex Haissl 將亞馬遜與微軟的股票評級自買進下調至中立,理由是 AI 的投資報酬率與「雲端 1.0」時代完全不同。當時企業的大規模 IT 系統開始搬上雲端,但如今情勢已大相逕庭。
Haissl 估算,為了創造與早期雲端轉移相同的經濟價值,AI 基礎設施所需的資本支出高達 6 倍,使 AI 計畫「極可能成為價值破壞者」。他指出,企業目前每投入 1 美元於 GPU 等 AI 設備,其淨現值僅約 0.20 美元。相比之下,成熟的傳統雲端投資,每投入 1 美元可帶來約 1.40 美元的價值。
此外,超大規模雲端業者如今的定價能力下降,且過度擴張的風險比雲端 1.0 時代更高。
儘管投資人仍相信 AI 投資最終會改善報酬,但微軟與亞馬遜目前的股價水準仍與資本密度較低的雲端 1.0 時期接近。Haissl 認為兩檔股票後續上行空間有限。他將微軟的目標價自 560 美元下調至 500 美元,並維持亞馬遜的目標價 250 美元。
Haissl 指出,目前昂貴的 AI 工作負載占亞馬遜 AWS 與微軟 Azure 成長來源的 50% 以上,意味著兩家公司雲端業務的商業模式正轉向更低報酬、折舊負擔更沉重的方向。
以微軟為例,Haissl 估算,在 Azure 全面擁抱 AI 之前,公司每 GW 基礎設施可帶來 170 億美元營收,如今約降至 110 億美元。引入 OpenAI 等第三方 AI 模型供應商也造成更多「價值流失」,因為微軟必須支付額外成本,而這在它完全掌控整個軟體技術組合時不存在。
Haissl 指出,AWS 的情況略優於 Azure,因亞馬遜使用自家 Trainium 晶片處理 AI 工作負載,能減少向第三方晶片廠商付款,提高內部報酬率。然而,AI 仍使 AWS 的投資報酬被「稀釋」,因亞馬遜的資本支出已導致低於預期的回報。
根據 Haissl,自 2021 年底以來,AWS 的資產規模已增加 3.5 倍,從 640 億美元暴增至最近一季的 2,240 億美元,但營業利益僅成長 2.4 倍,為 2015 年以來最低的報酬水準。
儘管 AWS 上季成長突破 20% 讓市場驚喜,Haissl 認為這些利多已完全反映在股價中,上漲空間有限。
此外,分析師對 AI 產能何時正式上線缺乏可見度,使 AI 收益難以評估。在最新的 10 月財報中,亞馬遜透露過去 12 個月新增 3.8 GW 產能。若每 GW 可轉化為 100 億美元營收,意味著可帶來約 380 億美元的年度收入潛力,但亞馬遜實際僅新增約 46 億美元年度化營收,使 Haissl 對剩餘營收何時實現感到懷疑。
Haissl 表示,要讓亞馬遜與微軟的股價重新轉強,公司必須展現出「持續高速成長,並明顯降低資本支出」。
- 全球陷入搶銅大戰 為何各國開始「囤銅」?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 微軟聯手輝達最高砸150億美元 Anthropic估值飆至3500億
- 微軟將借力OpenAI客製化晶片設計 推動自製半導體開發
- 蘋果科技股震盪中逆勢突圍!股價抗跌勝同業、AI花費最少反成最大優勢
- Google DeepMind在新加坡設立全新AI研究實驗室!加速亞洲布局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