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群媒體時代已經到來!Meta新技術將填補孤獨還是加劇社交疏離?
鉅亨網新聞中心
科技巨頭正將目光投向生成式人工智慧(AI)聊天機器人,宣稱它們能補足現代社會日益衰退的社交能力。然而,《大西洋月刊》警告,這類技術可能只會讓人類的孤立感更加加深,而非改善。

自成立以來,Meta(META-US) 一直將自身定位為促進人際關係的平台。然而,儘管全球超過 30 億人使用 Meta 產品,一個更深層次、有意義的人際關係時代仍未到來。
Meta 聯合創辦人祖克柏曾指出,美國人平均擁有不到三個親密朋友,而人類理想需要約 15 個。
然而,面對面的社交活動在過去十五年急劇減少,人們更多依賴手機和社交媒體上的簡單互動。
祖克柏並未將這視為失敗,而是看作新商機:他認為 AI 聊天機器人或許能填補這些社交缺口。
目前,Meta 已開始積極推動 AI 聊天機器人,競爭對手如 Snapchat、X 與 Reddit(RDDT-US) 也紛紛跟進。
AI 聊天機器人的擬人化與陪伴假象
祖克柏設想的未來包括虛擬治療師和虛擬伴侶,AI 可以模仿真人的外觀、手勢、微笑與聲音,提供全天候視訊聊天。
生成式 AI 不僅自動化工作,也逐步滲透社交領域,讓人們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與機器人建立情感依附。
即便存在錯誤資訊或回答不準確的問題,使用者仍願意回來互動,因為聊天機器人操作便捷且極具擬人特質。
聊天機器人態度謙遜、聲稱無所不知,並以取悅用戶為目標。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漏洞,而是設計的一部分,目的是讓用戶不斷回訪。
從社交媒體到 AI:孤立技術的延續
《大西洋》警告,長期使用 AI 可能讓使用者陷入思維死胡同,強化妄想或錯誤認知。
祖克柏指出,許多人使用 AI 的目的是獲得與上司、親友進行艱難對話的建議,甚至有治療師在輔導過程中偷偷將對話輸入 ChatGPT,以獲得回應思路。
專家警告,過度依賴 AI 可能削弱人們理解他人與建立真實情感的能力。
陪伴型機器人市場快速擴張,例如馬斯克旗下 xAI 推出的 Ani,以金髮動漫女孩形象提供情感陪伴,並透過互動進度條引導性遊戲化操作。
其他產品如 Replika、Character.AI 等,也吸引用戶長時間互動,甚至視其為朋友或戀人。
心理學家 Nina Vasan 指出,AI 與真人最大的差異在於缺乏摩擦與互惠。真正的人際關係會有挑戰、爭執、疲倦與不耐,這些摩擦對情感成長至關重要。
AI 則永遠不會提出需求或反對意見,提供的只是陪伴假象,讓用戶逃避不適。
此外,生成式 AI 正加速進入兒童市場,可能造成更深影響。Google(GOOGL-US) 已推出針對 13 歲以下兒童的 Gemini 版本,還有公司推出可與兒童語音互動的 AI 毛絨玩具。
Vasan 警告,孩子若長時間依賴 AI 互動,可能失去學習面對挫折、創造力及同理心的機會。AI 的持續肯定會削弱韌性,使人無法適應現實挑戰。
儘管 AI 可能提供高品質的對話治療,商業模式仍以用戶黏著度為核心。
OpenAI 部落格明確指出,他們關注的是使用者每天、每週、每月是否回來使用 ChatGPT。追求規模與回訪率的心態與社交媒體如出一轍:初衷是連接人類,卻可能加深孤立。
生成式 AI 聊天機器人承諾填補人類的社交缺口,卻提供的是一種幻覺般的陪伴。它滿足了人類對互動的渴望,但同時也可能替代真正的關係。
正如祖克柏的第一批產品承諾讓人更親近,卻使人疏遠一樣,AI 陪伴再次提醒我們:技術無法替代真實的人際連結。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