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深度分析中國稀土管制:執行難、中美競爭與對抗仍將持續加深
鉅亨網編譯莊閔棻
摩根士丹利指出,中國希望透過稀土管控來對抗美國的科技壁壘,但其長臂管轄機制仍處於初步階段,執行過程可能需要反覆磨合。在戰術層面上,中美經由磋商有機會緩和局勢;但從戰略角度來看,雙方在科技領域的競爭與對抗仍將持續加深。

近期,中國宣布自 12 月 1 日起收緊稀土出口管制,要求境外生產的任何含中國原產稀土且價值比例達 0.1% 以上的產品,必須申請出口許可。
此外,對於最終用途涉及研發或生產 14 奈米及以下邏輯晶片的出口,將採逐案審批制度。而美國也已威脅在 11 月 1 日前加大對中國的關稅和科技反制。
中方選擇在 APEC 領導人會晤前夕出台此舉,引發外界諸多疑問:此舉背後有何戰略考量?稀土長臂管轄效力如何?中美貿易摩擦將何去何從?
針對這些問題,摩根士丹利逐一進行了解答。
中國為何現在升級稀土管控?
摩根士丹利認為,此舉將進一步完善中國的出口管制框架。
事實上,考慮到美國對華貿易衝突和技術封鎖升級,以及全球稀土供應鏈「去中國化」進展緩慢,中國政府自今年五月起,策略性地加大了稀土博弈力度。
新規則是中國稀土出口管制的進一步制度化過程,更加重視出口許可管理、全球追蹤以及最終用途核查,旨在堵住非法或軍事用途的漏洞,完善監管框架。
摩根士丹利指出,這同時也是促進科技與地緣政治對等的一種手段:鑑於稀土管控適用於全球,而不僅限於對美出口,此舉不僅在 APEC 領導人會議前為中國爭取談判籌碼,也迫使美國及其盟友重新衡量對中國科技封鎖的利弊。
摩根士丹利分析認為,此次稀土管控的直接導火索可能是 9 月中美貿易談判後,美方一系列對中國限制措施的加碼。
其中包括:擴大實體清單、對軍民兩用技術的監管、對中國造船業展開 301 調查,以及美國在 10 月 7 日敦促全球設備供應商加強對中國的出口管控,以及荷蘭政府在 9 月底接管中方控股的安世半導體。
中國能否複製美國的長臂管轄系統?
摩根士丹利指出,中國要完全複製美國的「小院高牆」模式難度較大,因為中國目前仍缺乏美國所擁有的制度深度與合規架構。
雖然中國在升級版稀土管控中引入了類似「最低含量規則」的機制,試圖仿效美國在高科技出口上的長臂管轄,但在執行上仍面臨挑戰。
摩根士丹利分析,美國依靠數十年建立的法律框架、成熟的全球許可制度、與盟友的緊密合作以及嚴格的責任追究機制,能夠確保技術在複雜供應鏈中的可追蹤性。
相較之下,中國的出口管制框架直到 2021 年才正式確立,仍處於不斷完善的階段。
儘管中國正在設計更為複雜的追蹤與許可機制,但因缺乏資訊披露標準和跨國執法合作網路,要實現對下游產品的全球監控仍較為困難。
短期內,中國可加強對本土企業及在華外企的監管,但要達到美國那種精準且全球覆蓋的水平,仍需要時間。
中國在哪些稀土環節最具主導地位?
摩根士丹利指出,中國在全球稀土供應鏈中仍居於主導地位,尤其是在精煉與磁體製造環節。
雖然其他國家在採礦方面較易替代中國,因為稀土資源本身並不稀缺,但目前僅有中國、美國、澳洲與緬甸具備大規模開採能力,而要實現大幅擴產至少需要三至五年。
摩根士丹利分析,由於精煉環節技術複雜且需通過環保審批,門檻較高,多數海外生產商仍依賴中國或馬來西亞的設施。
最大的瓶頸在磁體製造方面,目前僅中國與日本具備大規模生產能力。中國在 2023 年禁止出口稀土分離、金屬冶煉及磁體製造技術,進一步鞏固了其主導地位,也使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變得更加困難。
中國過度施壓的風險有多大?
摩根士丹利認為,中國大幅收緊稀土管控可能反而加速全球稀土去中國化。
雖然實現去中國化成本高昂、環境破壞大、技術難度高,但自今年 5 月中國開始打出「稀土牌」以來,美國、歐盟、日本、澳大利亞與格陵蘭已透過聯合採購、加大戰略儲備、擴展稀土礦開採與加工項目,以及制定長期回收計畫等方式,推動稀土供應鏈分散化。
摩根士丹利指出,全球研究人員也正探索低成本稀土磁體替代方案,例如使用鐵、鈷、鎳等金屬合金開發無稀土磁體,顯示發達國家正協調推進「友岸外包」,以確保先進技術所需關鍵材料供應,雖然這一過程可能需要數年時間。
此外,摩根士丹利分析,如果美國進一步擴大科技反制措施,也可能拖慢中國的本土化進程。
中國半導體自給率目前僅約 24%,預計到 2027 年提升至 30%。即便在本土化較快的先進製程邏輯晶片領域,中國本土 GPU 到 2027 年也只能滿足約 39% 的國內 AI 需求。
其中,軟體方面仍為主要短板,中國 2024 年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體自給率僅 16%。
摩根士丹利指出,若美國加大對軟體出口限制,短期內可能削弱中國設計先進半導體的能力,進而拖慢晶片本土化進程。
中國與美國貿易戰未來走向如何?
摩根士丹利認為,「競爭性對抗」仍將是中美關係的長期主線。兩國的戰略競爭關係意味著,階段性的摩擦將在未來一段時間成為常態,達成全面協議的難度較大。
然而,摩根士丹利對兩國全面脫鉤持懷疑態度,因為這將對中美經濟造成重大衝擊。
就短期形勢而言,摩根士丹利判斷,中美雙方在經歷戰術性升級後,衝突可能降溫。
雙方傾向維持當前均衡狀態(即稀土換晶片),並嘗試重啟談判,以達成臨時停戰協議,避免中國實施嚴格稀土管制,以及美國加徵 100% 關稅和擴大軟體出口管制。
摩根士丹利指出,目前美國與中國均已確認,工作層級的貿易磋商正在進行中。
在稀土管控執行方面,摩根士丹利認為,中國的升級版稀土管控作為科技與地緣政治博弈的一部分,完全撤銷的可能性不大。但實際執行可能相對謹慎,以保障全球供應穩定。
摩根士丹利援引中國商務部於 10 月 12 日的表態指出,只要用於民用用途且符合規範的出口申請,「都可以獲得批准」。
中方將積極考慮採用通用許可、許可豁免等便利化措施,有效促進合規貿易。
- 免費體驗模擬交易 投資全球熱門資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