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AI吃掉全球記憶體!SSD與HDD雙雙斷貨、「雙漲奇觀」創紀錄 專家:短缺恐延燒10年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曾經價格低廉的固態硬碟 (SSD)、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 與機械硬碟(HDD),正以多年未見的幅度快速攀升。在 AI 需求激增與供應端收縮的雙重夾擊下,全球記憶體市場正經歷著一場罕見的供需失衡,產業人士預警稱這場短缺恐持續數年,甚至長達 10 年。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AI吃掉全球記憶體!SSD與HDD雙雙斷貨、「雙漲奇觀」創紀錄 專家:短缺恐延燒10年(圖:Shutterstock)

2023 年,高效能 NVMe 固態硬碟價格一度跌至與機械硬碟持平,DRAM 記憶體更跌至近 10 年低點,但 2024 年情勢急轉直下,NAND 快閃記憶體與 DRAM 價格雙雙開啟上漲通道,從消費級產品到企業級存儲,全鏈條成本集體上揚。


這一反轉的起點,是記憶體產業的週期性調整與 AI 需求的超預期爆發。2022 至 2023 年初,記憶體晶片供過於求,NAND 與 DRAM 價格跌破成本,庫存積壓嚴重。為了止損,三星、SK 海力士、美光等廠商大幅減產,減產效應在 2023 年下半年傳導至市場。

近來,512G​​b TLC NAND 快閃記憶體晶片現貨價半年內暴漲超 100%,合約價同步攀升。消費市場迅速回應,Western Digital 的 2TB Black SN850X 固態硬碟年初突破 150 美元,三星 990 Pro 2TB 版本從 120 美元漲至 175 美元以上。

DRAM 市場稍晚一步,但趨勢一致,2023 年還被視為「清倉品」的 DDR4 因減產陷入緊缺,行業預測今年第三季消費級 DDR4 價格將較第二季上漲 38%-43%,伺服器級 DDR4 緊追在後,GDDR6 因下一代顯示卡轉向 GDDR7 而供應缺口擴大,價格漲約 30%,主流 DDR5 雖漲幅溫和,但上行趨勢明確。

機械硬碟同樣未能倖免。今年 4 月,Western Digital 通知合作夥伴,因供應有限將上調價格 5%-10%,資料中心用大容量近線機械硬碟短缺,部分需求轉向閃存,進一步擠佔 NAND 產能。

AI 成為此輪短缺的核心推手。訓練與部署大語言模型 (LLM) 需要大量記憶體與儲存。單一 GPU 節點恐消耗數百 GB DRAM 與數 TB 閃存,超大規模資料中心的整體需求更呈指數級增長。

OpenAI 的星際之門 (Stargate) 計畫已與三星、SK 海力士簽署協議,每月採購 90 萬片 DRAM,佔全球產量近 40%,雲端服務商的高密度 NAND 快閃記憶體產品提前數月售罄,三星 V9 NAND 未發布已接滿訂單,美光 2026 年底前的高頻寬記憶體 (HBM) 產量也幾乎預售完畢。

過去僅涵蓋一個季度的供應合約,如今延長至數年,超大規模廠商直接向源頭鎖貨。

供應端的調整加劇了緊張。經歷過多次行業崩盤 (如 2019、2022 年) 的製造商變得謹慎,資本支出轉向高利潤的 HBM 與先進製程。

美光 2026 年全部 HBM 產量已被預訂,而在 NAND 領域,廠商集中資源研發企業級 3D QLC NAND。

群聯電子指出,這種資本傾斜將導致未來十年供應緊張。「過去擴產常導致價格崩盤,且未收回成本;如今 HBM 利潤誘人,留給閃存的投資更少。」

供需失衡的連鎖反應已蔓延至消費端。樹莓派因記憶體成本上漲,打算本月上調計算模組 4 與 5 的 4GB 版本價格 5 美元、8GB 版本 10 美元。樹莓派執行長 Eben Upton 表示,記憶體成本較一年前已漲 120%。

更深遠的影響在於,機械硬碟與 SSD 首次同時面臨短缺。傳統上,兩者常「此漲彼跌」,但 AI 模型處理 PB 級數據時,「溫數據」需近線機械硬碟存儲,而其交貨週期已延長至一年以上。

短缺迫使資料中心加速部署 QLC 快閃陣列,雖緩解機械硬碟壓力,卻將需求傳導至 NAND 供應鏈。

SSD 首次規模化進入曾因「每 GB 成本過高」而難以觸及的領域,最終形成「雙向擠壓」,機械硬碟因供應限制漲價,SSD 因雲端服務商填補空缺而價格堅挺。

至於為何不新建晶圓廠解決緊缺問題,專家直指高昂成本與週期是兩大主因。一座記憶體晶片廠造價數百億美元,投產需數年,設備供應商如艾司摩爾、應材本身訂單積壓。

更關鍵的是,製造商擔心重蹈覆轍,若未來需求降溫或企業囤貨後暫停採購,產能過剩將導致價格暴跌。

此外,地緣政治恐進一步限制產能擴張。先進光刻設備出口管制、稀土 (機械硬碟依賴釹磁鐵) 供應受限,中美貿易摩擦中可能限制出口。人才短缺也延緩擴產進程。

市場前景方面,製造商的保守策略短期內難改。消費者將告別「超低價電腦升級」時代,企業需提高 IT 預算,儲存陣列、伺服器、GPU 叢集成本更高。超大規模廠商透過長期協議鎖定供應,小型業者則面臨更長交貨期以及更高的成本。儘管政府鼓勵或推動新廠建設,但需求成長放緩或採購停滯前,市場再平衡尚需時間。

當前產業共識是,NAND、DRAM、機械硬碟價格在 2026 年前可能維持高位,消費者需接受較小容量或延後升級,企業則被動承擔成本上漲。「季節性降價」短期內恐難重現,記憶體市場的「高價常態」正悄悄重塑技術與商業的底層邏輯。

section icon

鉅亨講座

看更多
  • 講座
  • 公告


    Empty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