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穩定幣名不服實?經濟學人:金融風險遠高於其收益

鉅亨網新聞中心


得益於今年 7 月通過的《GENIUS 法案》,穩定幣正式進入金融主流。然而,《經濟學人》指出,穩定幣可能帶來的金融風險遠高於其收益。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穩定幣名不服實?經濟學人:金融風險遠高於其收益。(圖:Shutterstock)

穩定幣本是為解決加密貨幣波動性問題而設計。藉由與美元或其他安全資產掛鉤,穩定幣試圖將數位技術高效性與價值穩定性結合,同時挑戰傳統高成本支付機構,如銀行、Visa、PayPal、SWIFT 等跨境支付平台。


《經濟學人》指出,乍看之下,這似乎是一種金融進步,但回顧金融史,看似安全的創新往往暗藏危機。

穩定幣類似貨幣市場基金,表面安全,但在壓力下可能崩潰。屆時,政府可能會被迫介入救助,以保護小微企業和家庭,防止金融風險擴散,或維護所謂「加密友好」轄區的聲譽。

而「政府救助」的預期,又可能鼓勵更多高風險行為。

穩定幣支持者聲稱,代幣完全由美元資產支持,會計師事務所定期審計,監管機構亦會解讀結果並採取行動。

然而,實際操作中「完全背書」並非絕對。例如,泰達曾因虛報儲備金被罰,其儲備金未經獨立全面審計;Circle(CRCL-US) 在矽谷銀行倒閉事件中亦面臨儲備金受損風險。

即使儲備金存在,細微疑慮也可能引發破壞性擠兌潮,如 2022 年 TerraUSD 崩盤案例。

此外,《GENIUS 法案》中對穩定幣贖回的規定仍不明確,包括如何兌現贖回請求、在流動性緊張時是否暫停兌付等問題。

加上安全資產收益率極低,穩定幣發行機構可能被誘導追求高收益投資,增加金融風險。

同時,《GENIUS 法案》禁止發行機構支付利息,以安撫銀行存款流失疑慮,但 Coinbase、PayPal 等交易平台不受此限制,形成監管漏洞。

部分平台透過返利形式提供「後門獎勵」,承擔風險,卻無需遵守資本充足率、流動性及存款保險等標準,成為「影子銀行」,享有隱性公共擔保,卻不承擔相應成本。

政治因素進一步放大金融風險。美國政府在推廣加密貨幣上既有個人經濟利益,也受意識形態與地緣政治驅動:加密貨幣可刺激全球美元需求,為貿易逆差提供資金支持。

同時,支持加密貨幣的人士已任命為監管官員,寬鬆監管幾乎成定局。

對歐洲及其他地區而言,嚴格監管美元穩定幣可能被川普政府視為「不公平貿易壁壘」,類似美國近期對歐洲科技巨頭的監管爭議。

《經濟學人》總結道,穩定幣雖為最新金融熱潮,但在讓少數人暴富的同時,也可能威脅金融穩定。更優選擇是將支付系統視為共享的公共設施,而非投機者的遊樂場。

section icon

鉅亨講座

看更多
  • 講座
  • 公告


    Empty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