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熟」晶片強勢崛起!美新研究:66%的美國產品都在使用中國晶片
鉅亨網編譯莊閔棻
據中國《央視》旗下新媒體《玉淵譚天》報導,美國政府近日完成一份研究,發現近三分之二(66%)的美國進口產品使用了來自中國的成熟製成晶片。

對此,美方表現出高度焦慮,認為中國晶片企業的發展,不僅可能侵占美國晶片企業的市場和就業機會,更可能讓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掌握更多籌碼,影響美國的產業安全。
美國政府正根據這份調查結果,考慮是否對中國晶片加徵關稅,或採取其他措施限制中國晶片進入美國市場。
晶片技術路線:成熟晶片成中國突圍關鍵
2024 年 12 月 23 日,美國宣布對中國成熟晶片產業啟動 301 調查。此前,美國制裁重點主要在先進晶片及設備,而此次針對成熟晶片,顯示美國對中國制裁的進一步升級。
玉淵譚天整理的數據顯示,2018 年至 2020 年間,中國對美出口晶片額度因美國制裁而持續下滑。但自 2021 年起,出口額回暖,2022 年更出現大幅增長。
艾司摩爾 (ASML-US) 首席財務長達森指出,2023 年公司向中國成熟晶片製造商交付了大量 DUV 曝光機及相關設備,這些設備不屬於先進 EUV 曝光機,且已獲美國與荷蘭政府出口許可。這些設備大多為中國企業在 2022 年前下的訂單,2023 年集中交付。
正是這些設備的到位,使中國企業在成熟晶片領域實現產能擴張與出口增長,並成功量產 7 奈米晶片。
市場競爭:成熟晶片的戰略價值
2023 年,美國智庫報告指出,美國對中國晶片的認知存在偏差,過度關注先進晶片的制裁,忽視成熟晶片的重要性,導致中國在先進與成熟晶片雙線突破,展現出強大的技術潛力。
美國經濟歷史學家、《晶片戰爭》(Chip War)一書作者米勒就表示,美國政府不斷對全球晶片產業鏈進行干預,其最終結果大概率是出現供應鏈分離的情況,最終產生完全獨立或平行的供應鏈。
然而,這樣不但效率低下,而且還會投入大量重複的人力物力資源,導致成本大幅提升,這對於全球晶片產業來說是一個負面的影響。
中美晶片技術戰本質上是一場零和博弈,結果可能有兩種:中國企業被迫構建自主可控全棧產業鏈,或美國制裁完全壓制中國晶片發展。然而,目前趨勢愈發接近前者。
成熟晶片的戰略地位
成熟晶片在工業領域需求遠大於先進晶片,涵蓋飛機、汽車、家電、工業設備等各行各業。它們具有高穩定性、高耐用性、低成本、大規模製造和專業定制等特性。
相較之下,先進晶片因工藝與性能限制、成本高,多應用於高附加值消費產品,如旗艦手機 SoC、汽車中控與智慧駕駛晶片,每件產品僅需一至兩顆。
成熟晶片作為基礎設施的核心,市場佔有率龐大,滲透各行各業。中國企業已在成熟晶片領域取得主導地位,並透過成熟晶片收入反哺先進晶片研發,形成產業正循環。
中國聚焦成熟製程:晶圓產能擴張與新能源晶片供應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美國陣營專注於先進製程(16 奈米及以下)的擴張,中國計畫於 2025 年興建的三座晶圓廠,主要集中在成熟製程領域,與中芯國際 (688981-CN) 、華虹集團等企業的擴產策略高度契合。
這些產線將主要服務於汽車晶片、工業控制等內需市場,顯示中國半導體產業正透過聚焦成熟製程(28 奈米及以上)加速擴張。
數據顯示,全球 12 吋晶圓代工產能年複合成長率約為 10%,而中國則高達 20%。預計到 2030 年,中國在 12 吋晶圓代工市場的占有率將提升至 36%,在成熟製程領域甚至可能接近 50%。
中芯國際在逆勢中表現亮眼。2025 年上半年,其全球市場佔有率達到 5.9%,位居全球第三。這一增長主要得益於客戶提前備貨、中國「以舊換新」政策推動,以及工業與汽車領域補充庫存需求。
在第三代半導體材料領域,中國也取得重要突破。2025 年 6 月,全國最大的碳化矽晶圓廠在武漢正式投產。
該項目總投資 200 億元,可年產 36 萬片 6 吋碳化矽晶圓,達產後每年可滿足約 144 萬輛新能源車的需求,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提供關鍵材料保障。
- 免費體驗模擬交易 投資全球熱門資產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