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信貸搶進AI投資熱潮 瑞銀警告:有過熱風險
鉅亨網編譯王貞懿
據《彭博》周一 (18 日) 報導,私募信貸業者憑藉雄厚資金,快速成為 AI 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瑞銀數據顯示,科技業私募債務規模已達 4500 億美元,較去年增加 1000 億美元。大型科技公司今年計劃投資逾 3440 億美元發展 AI,但瑞銀警告此現象恐增加市場過熱風險。

過去私募信貸主要放款給小型高負債企業,現在大型科技公司也開始利用這個管道滿足資金需求。對於持有直接企業貸款的企業發展公司 (BDC) 而言,科技業放貸規模已從 800 億美元增加近一倍至 1500 億美元。
科技巨頭大舉投資 AI
微軟 (MSFT-US)、亞馬遜 (AMZN-US)、Google 母公司 Alphabet(GOOGL-US) 和 Meta(META-US) 計劃今年投資超過 3440 億美元,主要用於 AI 發展。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正尋找新方法,為預期投入數兆美元的 AI 資料中心建設提供資金。
瑞銀策略師 Matthew Mish 周一在報告中寫道:「這種現象可能支撐 AI 和其他超大規模企業的重大成長計劃,埋下上漲情境的種子,但也增加過熱風險。」
資料中心建設帶動融資熱潮
由於併購交易減少,手握大筆資金的私募放貸業者開始搶進基礎設施和資產擔保融資領域,尋找新的投資標的。
本月稍早,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 (PIMCO) 和 Blue Owl Capital(OWL-US) 就拿下一筆 290 億美元的大案,專門為 Meta 在路易斯安那州興建資料中心提供資金。亞馬遜和 OpenAI 也都有類似的資料中心建設計劃。
為了搶這些大型案子,私募信貸業者持續募資。瑞銀統計,光是今年第一季,投資人就投入 700 億美元到私募信貸基金。未來如果 401(k) 退休金也能投資另類資產,預估將再釋出數兆美元資金。
瑞銀示警潛在風險
然而,隨著非銀行放貸機構進一步進入主流市場,瑞銀警告投資人應密切關注該資產類別的健康狀況。
一個關鍵警訊是:實物支付 (PIK) 收入的增加,這允許借款人延遲現金利息支付。根據瑞銀數據,第二季 BDC 的 PIK 收入達到 2020 年以來最高水準,攀升至 6%。
(本文不開放合作夥伴轉載)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