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區塊鏈

穩定鏈崛起:Circle 與 Visa 的支付霸權之爭

金色財經


作者:Steven Ehrlich 來源:unchainedcrypto 翻譯:善歐巴,金色財經

穩定幣的出現,源於加密貨幣(尤其是比特幣)無法維持價格穩定的缺陷。多年來,它們一直被各大公鏈視為「血液」,維繫着區塊鏈的運轉。

但如今,穩定幣已經獲得了華盛頓的監管背書,而公鏈卻沒有。而且,它們似乎也不再滿足於僅僅作為仍在尋找產品市場契合度的區塊鏈的附屬品。

穩定幣區塊鏈即將到來。兩大巨頭為何應該感到緊張?


隨著 GENIUS 法案 的通過,穩定幣將迎來新一輪爆發——而主要發行方如今的目標是運行自己的 Layer 1 公鏈,而不僅僅是依附在其他鏈上。如果他們成功,就意味著有人要被淘汰。

雖然在比特幣誕生的 15 年前後,人們並未預設穩定幣的存在,但事實證明,它們對整個行業而言是天賜之物。人們很快意識到,比特幣以及以太坊、Solana、XRP 等其他資產,根本無法替代美元——因為它們的價格波動過於劇烈。

穩定幣成為了完美的解決方案。它們運行在公有鏈的軌道上,卻能維持與錨定資產(通常是美元)的價格平價。它們的市值從 2017 年不足 100 萬美元,膨脹至今天的 2710 億美元,跨越多條公鏈(主要是以太坊和 Tron),並成為現貨交易、DeFi 市場以及支付的核心流動性引擎。目前規模最大的兩種穩定幣是 泰達幣(USDT) 和 USD Coin(USDC),市值分別為 1648.5 億美元 和 652.2 億美元。

但這些發行方似乎已不再滿足於「搭乘其他公鏈的軌道」。他們想成為驅動區塊鏈支付的真正引擎。Tether 背後的團隊已投資多條專注穩定幣的區塊鏈(Plasma 和 Stable),支付巨頭 Stripe 也似乎在研發自己的區塊鏈。而在周二,USDC 的主要發行方 Circle Financial(CRCL) 宣布了 Arc 計劃——一條專為支付而生的自有 L1 公鏈。

受 2025 年 7 月《GENIUS 法案》 通過的推動,穩定幣正處於即將爆發的前夜。眼下,穩定幣總供應量為 2710 億美元,只占 22.02 兆美元 M2 貨幣供應量的約 1.2%。美國財政部長 Scott Bessent 表示,如果相關基礎設施得以完善,到本世紀末,穩定幣市值可能增長至 3.7 兆美元。

Circle CEO Jeremy Allaire 直言不諱地指出,目前的區塊鏈體系遠不足以支撐現代化支付系統的需求:

「我們正處在穩定幣被金融體系主流廣泛接納的關鍵轉折點,各家公司正在競相基於這一基礎設施進行建設。但到目前為止,能夠滿足大型金融機構與企業最嚴苛需求的區塊鏈基礎設施,其實還根本不存在。」

不過,要想讓 Arc 或其他類似的區塊鏈成功,它們必須從現有玩家手中搶奪市場市佔率。接下來,我們將看看機會在哪裡,以及誰可能首當其衝。

當今公鏈的短板

以太坊

無論選擇哪條主流公鏈,都能發現其在穩定幣和支付應用上存在可以改進之處。

以太坊是僅次於比特幣的第二大區塊鏈,市值高達 5637 億美元,但它對於大規模支付場景來說依然過慢、過貴。根據 Token Terminal 數據,目前以太坊平均每筆交易費用為 1.05 美元。乍看之下,這似乎與銀行卡網路的手續費相當,但需要注意幾點,吞吐量有限,以太坊網路每秒只能處理約 20 筆交易。在高峰期,手續費可能劇烈波動。支付方式不友好,所有交易手續費必須用 ETH 支付,這要求用戶必須額外持有一部分 ETH 儲備,而其價格本身高度波動。

在 2021 年上半年,平均手續費接近 20 美元/筆,並在 5 月達到 50 美元以上。對於高頻低額支付業務而言,這種波動性完全無法接受。

這並不意味著以太坊在支付中沒有用武之地。相反,它很可能會聚焦在 高價值、低頻率 的支付場景。正如 Grayscale Investments 研究主管 Zach Pandl 在今年 2 月接受採訪時所說:「以太坊在總鎖倉量和經濟安全性方面仍然是領先的鏈,這使其成為機構金融的天然平台。」

Base

以太坊的問題早已為人所知,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行業分析師將目光投向 二層網路(L2),例如 Base,希望它能結合「卡網路的速度與低成本」和「以太坊的經濟安全性」。Coinbase 與 Circle 實際上是緊密的合作夥伴,並正致力於推動 USDC 在 Base 上的應用。

在 Base 上,交易費用通常只需幾分錢。但包括 Base 在內的許多 L2 網路依然處於試驗階段。雖然該網路在開發者和市場關注度方面增長迅猛,但其 高度中心化 仍令人擔憂——因為目前 Coinbase 是唯一的排序器營運方。在 L2 網路中,排序器的作用與 L1 驗證者或礦工類似。

這種脆弱性在 8 月初暴露無遺。當時 Base 因排序器故障停擺 33 分鐘。如果當時存在多個排序器可用,網路或許能像比特幣以太坊一樣,即使主要礦工或質押者下線,仍能繼續正常運行。

Tron

最後不得不提到 Tron(波場),這條市值 362 億美元 的區塊鏈由中國企業家孫宇晨創立。儘管以太坊在西方世界的關注度更高,但在 USDT 的託管規模 上,Tron 卻是絕對主導,其上承載了 818.9 億美元 的 USDT。

Tron 長期以來以「低成本公鏈」著稱,這一點對新興市場用戶尤為重要。正如非洲加密交易所 YellowCard CEO Chris Maurice 在我今年 3 月為《福布斯》撰寫的孫宇晨人物特寫中所說:

「你要知道,這些國家是全球最敏感於成本的市場之一。在一些地方,人們可能會花上 8 個小時去省下幾美元。那麼 50 美元和幾分錢之間的差別,就非常巨大了。」

但 Tron 實際上 並沒有外界想象的那麼便宜。它的平均交易費用為 1.70 美元,甚至高於以太坊

更重要的是,Tron 在涉及 USDT 的交易時收取的費用要比轉賬原生代幣 TRX 高出數十倍。發送一筆 TRX 的平均費用約為 0.39 美元,而發送一筆 USDT 的平均費用則高達 4.83 美元。

或許正因如此,Maurice 認為像 Arc 這樣的「穩定鏈」可能成為 Tron 的潛在競爭對手:

「我認為這些玩家有充足的資本來推動他們的鏈和基礎設施,他們的目標是控制支付軌道,而不僅僅是發行代幣。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戰略,他們也有足夠的資源去成功,這讓他們對 Tron 構成了巨大威脅。」

Visa,這頭藍白巨鯨

考慮到現有公鏈在支付上的種種侷限,新興穩定鏈幾乎必然會爭奪市場市佔率——儘管它們在公開場合可能依舊保持「和氣」。一位要求匿名的行業分析師指出:

「這些新公鏈毫無疑問正在與現有 L1 競爭。」

但它們真正的目標是現有的傳統巨頭,比如銀行卡網路。

Circle CFO Jeremy Fox-Geen 在周二的財報電話會上表示:

「Visa 每年在 C2B(消費者到商戶)和 B2B(企業間)支付軌道上處理的資金規模超過 10 兆美元。」

上述分析師補充說,如果 Circle 能拿下 Visa 10% 的交易量,那將是極其龐大的市場機會。他還提到,摩根大通每天在資金流動和結算上的總額也「超過 10 兆美元」。

Circle 似乎正在採取一種 合作與競爭並行的雙重戰略。一方面,公司允許客戶使用 USDC 進行結算。根據公司報告,截至 2025 年 4 月 30 日,Circle 已完成 2.25 億美元 的 USDC 結算交易。

不過,對 Visa 的總體規模而言,這筆數字只是 九牛一毛。對 Circle 的營收影響也有限,因為其營收結構嚴重依賴於 儲備收益。在第第二季,Circle 來自 USDC 抵押資產(投資於現金類工具)的儲備收益為 6.34 億美元,而來自訂閱與服務業務(包括處理 USDC 交易和跨鏈轉賬的手續費)僅有 2400 萬美元。

展望未來,Circle 希望這兩部分收入能夠達到平衡。這一點可能愈發關鍵,因為川普總統計劃在未來 替換聯準會主席 Jerome Powell,並可能推動 300 個基點的聯邦基金利率下調。Circle 第二季的儲備殖利率為 4.1%,若利率下行,該模式可能受到衝擊。

因此,Circle 顯然決定 押注 Arc ——一條專為支付而生的基礎層區塊鏈。

Allaire 表示:金融機構和監管方期待確定性的終局性結算,Arc 將通過 Circle 審核的專業驗證者和全新共識機制實現這一點。Arc 還將提供可配置的隱私控制,包括可選的保密轉賬功能,這對現實世界的商業和金融應用至關重要,同時也支持監管合規。最重要的是,用戶在 Arc 上 無需使用波動性的 L1 代幣來支付交易費用。

來源:金色財經

暢行幣圈交易全攻略,專家駐群實戰交流

▌立即加入鉅亨買幣實戰交流 LINE 社群(點此入群
不管是新手發問,還是老手交流,只要你想參與加密貨幣現貨交易、合約跟單、合約網格、量化交易、理財產品的投資,都歡迎入群討論學習!

前往鉅亨買幣找交易所優惠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