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半導體非典型內捲:高品質產能緊缺、低水準競爭過剩
鉅亨網編譯鍾詠翔
當中國汽車、太陽能光電等行業相繼召開座談會,明確指向產業無序競爭時,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半導體,尚未公開傳來類似「反內捲」的呼聲。

據《財聯社》報導,表面沉默,並非意味著風平浪靜。中國國產半導體產業正面臨一種特殊「非典型內捲」。它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全面產能過剩,而是一種結構性失衡:真正技術過關的優質產能供不應求,一些低水準、同質化的無效產能卻在加劇市場競爭過剩。
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擴張速度,數據可以直觀體現。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的數據顯示,2024 年中國晶片製造商的產能增長 15%,達每月 885 萬片晶圓。這一增長得益於 18 座新建半導體晶圓廠投產,帶動全球同年產能擴張 6%。
同時,根據 TrendForce 的調查,受國產化浪潮影響,2025 年國內晶圓代工廠將成為成熟製程增量主力,預估 2025 年全球前十大成熟製程代工廠的產能將提升 6%,但價格走勢將受壓制。
高速產能擴張並未帶來與之匹配的有效供給增長。
「國內半導體的內捲是競爭過剩,但不是產能過剩。」芯謀研究說。
「具體來說,是低水準競爭過剩,導致不合格產能重複建設、人才內耗等,但高品質產能嚴重不足。」
高端產能方面,芯謀研究指出,技術過關的晶圓廠已處於滿負荷運轉。根據中芯國際業績會,2025 年第一季產能利用率已回升至 89.6%;華虹半導體也在「致股東的信」中表示 2024 年平均產能利用率接近滿產。
CINNO Research 研究總監劉雨實說,半導體行業內捲主要集中於技術同質化嚴重、產能擴張失衡、產業鏈協同缺失的部分,如:成熟製程晶片中低端 MCU、電源管理晶片、中低端 MOSFET、SiC 襯底等。
以 SiC 襯底為例,此前由於新能源車、太陽能光電等行業帶來的需求,行業熱度大增,大量新產線在 2022 年之後開始投建。
然而,根據 TrendForce 集邦咨詢最新研究,受 2024 年汽車和工業需求走弱,SiC 襯底出貨量成長放緩。與此同時,市場競爭加劇,產品價格大幅下跌,導致 2024 年全球 N-type(導電型)SiC 襯底產業營收年減 9%。
在此情況下,天通股份甚至在投資者平台公開表示:「由於碳化矽市場出現內捲局面,公司暫停該項目。」
- 從6月延至9月?市場重估聯準會降息節奏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