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通縮與內卷困局!摩根士丹利:建議以消費驅動取代投資托底
鉅亨網編譯莊閔棻
過去三年,中國經濟呈現一種奇怪現象:產能越擴張,價格越下跌,通縮愈發嚴重。摩根士丹利指出,中國正陷入「通縮 + 內卷」的雙重困境,而官方正試圖以「反內卷」來應對持續的通縮危機。

然而,專家警告,單靠反內卷遠不足以解決根本問題,因為中國經濟背後的真正問題,不是競爭太激烈,而是「生產過剩與消費不足」。
摩根士丹利指出,觀察數據可見,中國的通縮問題相當扎心:
- GDP 平減指數已連續 9 個季度為負,整體經濟價格持續下滑;
- 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已連續 33 個月下降,企業利潤被擠壓;
- 物價不漲、收入不漲,消費與投資信心低迷,社會氛圍越發冷淡。
這種持續的通縮,正在讓中國社會陷入「越干越窮」的死循環。
中國過度投資造成產能過剩
摩根士丹利認為,通縮的根源在於長期過度投資。為了對衝房地產放緩,中國加大了製造業與基建投資,以維持 GDP 增長目標。數據顯示:
- 自 2021 年 Q2 房價見頂以來,非房地產固定資產投資增長 26%;
- 製造業與基建投資占全社會投資比例高達 69%;
- 中國在全球總投資中的占比達 26%。
大量資金流入新能源與新基建等熱門行業,但這些投資往往並非由市場需求驅動,而是填補房地產下滑留下的增長缺口。結果就是:產能過剩、價格下跌、企業利潤不斷被壓縮。
中國反內卷只是治標不治本
然而,光靠「供給側改革」無法徹底解決問題。摩根士丹利指出,光靠「去產能」,只是治標不治本,因為中國歷史上經濟脫離通縮,靠的是「房地產回暖 + 出口暴增」雙輪驅動。但現在:
- 房地產受人口下滑與需求疲軟影響,刺激效果有限;
- 出口受地緣政治與全球經濟放緩影響,也不可依賴。
因此,單靠削減產能或反內卷,無法根本改變經濟困境。
摩根士丹利建議中國改革的四大方向
摩根士丹利認為,中國經濟要走出通縮,光靠供給面出清遠遠不夠,必須從「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並提出以下建議:
- 停止新增無效產能:避免重蹈產能過剩導致經濟通縮的惡性循環;
- 主動削減現有過剩產能:雖痛苦,但必須邁出去。就算短期內 GDP 成長放緩,也要恢復產業資本報酬率,長遠來看,這才是真正停損;
- 接受更低的 GDP 增長目標:不再一味追求「5% 以上」的成長目標,改為追求「高品質發展」;
- 加大對農民工與農村居民的社保投入:提升消費能力與安全感,刺激內需。
換言之,摩根史坦利認為,中國要解決通縮,就必須讓老百姓敢花錢、能花錢,否則經濟難以真正破局。
中國轉型是唯一出路
摩根士丹利指出,中國不缺產能,缺的是消費。過去十多年,政策習慣於靠投資「續命」與基建「托底」,但這條老路已無法持續。
中國要擺脫通縮,必須徹底告別舊模式,從「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才能實現經濟真正的高品質成長。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