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彭博:川普關稅政策未解亞洲供應鏈困境!

鉅亨網編譯莊閔棻


美國總統川普近期頻繁簽署貿易協議,為亞洲出口商提供了關稅政策上的部分明朗化。但關於如何避免針對中國供應鏈的懲罰性關稅,關鍵細節仍未披露。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川普關稅政策未解亞洲供應鏈困境。(圖:Shutterstock)

根據《彭博》報導,儘管川普對東南亞國家的關稅可能落在 19%-20% 的範圍中,並強調對被視為經這些國家轉運或改道的產品,關稅將飆升至 40%,但製造業界仍不清楚美國如何界定「轉運商品」。


川普日前宣布,對越南進口商品徵收 20% 關稅,對印尼和菲律賓則分別為 19%,顯示美國對亞洲大多數國家的關稅可能將落在這個範圍。

然而,川普也強調,對被視為經這些國家轉運或改道的產品,關稅將飆升至 40%。此舉主要是為了遏制中國商品規避美國更高關稅的行為。

但對於製造商而言,美國仍不清楚將如何計算和應用本地成分要求,難以界定哪些商品構成轉運。東南亞國家高度依賴中國的零件和原料,而從該地區採購的美國企業將承擔額外的關稅損失。

新加坡亨利基金會(Hinrich Foundation)貿易政策主管 Deborah Elms 指出,現行政策留下諸多疑問未解。他問道:「這是指原料嗎?所有原料?超過一定比例的原料呢?零件呢?勞動力或服務呢?投資呢?」

在上週與印尼達成的協議中,美國表示,兩國將就「原產地規則」進行談判,以確保第三國不會從中受益。

月初,美國與越南達成的協議,也明訂轉運貨品將面臨 40% 的高額關稅。

尚未與美方達成協議的泰國官員則表示,為避免被視為轉運出口,該國出口品可能需要提高本地生產比例。

細節仍待釐清 業界陷政策真空

川普政府目前尚未就此事提供太多明確資訊。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官員仍在與貿易夥伴商討細節,並研究基於價值的本地成分要求,以確保出口不僅僅是組裝好的進口零件。

川普政府一位高級官員本週也表示,預計將在 8 月 1 日(美國加徵關稅的最後期限)之前公佈有關轉運方式的細節。

儘管部分工廠已開始調整供應鏈,以符合未來要求更高比例本地製造的政策,但對於東南亞大部分地區來說,減少製造業中中國製造零件的使用量,需要徹底改革其供應鏈。

歐亞集團的估計顯示,中國零件約佔東南亞出口的 60% 至 70%,這些零件主要是用於製造業組裝的工業投入。

目前,該地區約有 15% 的出口銷往美國,比 2018 年增加了約 4 個百分點。

開發中國家難以應對美方施壓

自川普 2017 年首次發動貿易戰以來,美國就越來越關注中國是否透過第三國規避關稅及限制措施。

泰國副總理皮猜(Pichai Chunhavajira)表示,外界對「本地含量」的標準毫無明確說法,但根據目前掌握的資訊,美方要求的比例恐怕遠高於傳統的 40%,可能高達 60%、70%、甚至 80%。

皮猜指出,對新興國家或剛建立製造基地的地區而言,這種要求將帶來不小壓力,因為這些國家在製造能力上仍處於起步階段,難以完全擺脫對外部原料的依賴。

包括越南、泰國與馬來西亞等國,近來已陸續採取行動回應川普關切,加強港口貿易審查、實施新的原產地規則,並對違規轉運者施以嚴懲。

然而,專家指出,開發中國家實際上恐難全面執行美方規則,特別是當違反規則可能得罪這些國家的最大貿易與地緣政治夥伴「中國」時。

歐亞集團中國區主管 Dan Wang 表示:「現實是,這些規則幾乎無法真正執行。中國企業有各種方式可繞過規則,而其他國家也缺乏動機與能力去執行、收集資料或計算在地含量。」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