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創5年新高!今年上半年港股IPO募資1067億冠居全球 外資投行強勢回歸 承銷前十強佔6席

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港交所正迎來難得的一幕,峰嵹科技、極智嘉、訊眾通訊、大眾口腔、藍思科技 5 家公司上周三 (9 日同天登陸港股市場,恒生摩根美國股票高入息主動型 ETF 亦同日上市,這是港交所史上首度迎來六鑼齊鳴。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創5年新高!今年上半年港股IPO募資1067億冠居全球 外資投行強勢回歸 承銷前十強佔6席(圖:Shutterstock)

港交所擠爆是今年港股 IPO 市場的真實寫照。今年上半年,港股 IPO 募資額高達 1067 億港元,是去年同期的近 8 倍,重返全球第一。這一刻,港交所等了 5 年。


2019 年,港交所曾以 2896 億港元的 IPO 募資額,拿下全球第一的寶座,但 2 年後便逐漸遇冷。2023 年 IPO 專案數只有 68 家,甚至低於北交所 77 家的公開發行專案數,這當中離不開「A+H」模式的升溫。

今年上半年,寧德時代等 4 家 A 股公司合計為港股貢獻近 7 成的 IPO 募資額。面對大型 IPO 計畫奔向港股的空前盛況,外資投行儼然捲土重來。今年上半年港股 IPO 承銷金額前十名中,外資投行已占到 6 個席位。

相較於一片火熱的港股,今年上半年 A 股市場 IPO 基本上與去年持平,募資額仍維持在 370 億元左右。但受理環節正在迎來開閘,今年 6 月滬深北三大交易所合計受理了 150 宗 IPO 案,年增逾百家。

兩大 IPO 市場的逐漸升溫,正為優質企業帶來更多融資機會。今年上半年,港股 IPO 市場的募資額達到 1067 億港元,不僅超過 2024 年的全年募資額,還位居 2022 年以來歷史的第一名,亦超過同期那斯達克 712 億港元的募資額。

A 股公司的密集赴港功不可沒。今年上半年港股 IPO 募資額前四名均源自於 A 股公司,分別是寧德時代、恆瑞醫藥、海天味業和三花智控,募資額合計達到 718 億港元,貢獻了首發規模的近 7 成。這 4 家公司亦位居全球前 10 大 IPO 案之列,「寧王」更以 410 億港元成為全球市場當之無愧的募資王。 

安永大中華區財務會計諮詢服務主管合夥人劉國華:「無論是中央政府提升備案企業備案效率,對企業赴港上市的支持,還是香港開通『科企專線』,加快大型 A 股企業轉 H 股上市等措施,都極大地支持了香港 IPO 活動。」

從部分大型 IPO 案的上市速度,可窺見政策的支持力道。今年 2 月,寧德時代向港交所遞交 IPO 申請並向證監會遞交備案,僅不到 1 個月的時間便收到證監會的備案通知,創下中資企業境外上市備案最快紀錄。上市速度也逐漸加快,例如今年 7 月登陸港交所的 A 股公司藍思科技,從遞表至掛牌僅花了 100 天的時間。

安永預估,今年下半年港股 IPO 市場將持續回溫,全年 IPO 募資額保守估計約 1600 億港元。目前還有多家 A 股龍頭公司正在籌劃赴港股上市。

繼藍思科技後,「蘋果供應鏈三巨頭」之一的立訊精密亦宣布擬赴港上市,智能掃地機器人龍頭企業石頭科技、豬企牧原股份、光伏企業晶澳科技等正在籌劃赴港上市。

不僅如此,還有不少 A 股公司正在推動旗下的子公司在港上市,如歌爾股份子公司歌爾微、紫金礦業子公司紫金黃金國際均在籌劃赴港單飛。

A 股公司赴港上市熱情高漲,主要與港股火熱的行情及企業出海需求有關。一方面,港股整體表現呈現高景氣度。今年上半年,恒生指數累計漲幅高達 20%,僅次於韓國 KOSPI、德國 DAX 指數,位居全球前三名,同期恒生科技指數累計漲幅高達 19%,這在全球震盪波動市場中頗為亮眼,這都推動了 IPO 市場的活躍度。

劉國華指出,今年上半年有 96% 的香港主機板新股獲得超額認購,年增 3 個百分點,同期平均超額認購倍數為 687,較去年同期增加 4 倍,尤其是布魯可、蜜雪集團和滬上阿姨 3 家消費企業獲得高倍數超額認購,其中前兩者超額認購倍數超過 5000 倍,在 IPO 發行歷史上排名靠前。

另一方面,不少 A 股公司都在為全球化策略「補充外匯彈藥」。「寧王」IPO 募資額投資方向之一就是推進總投資額 49 億歐元的匈牙利項目建設,藍思科技則計劃推進在越南、泰國的生產線建設。

港股二級市場還在迎來政策端的利多。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梁鳳儀日前透露,將積極推動人民幣股票交易櫃檯納入港股通,目前技術準備進展順利,近期擬公佈實施細則,此舉可望助推港股交易規模的持續上升。

中資投行「以量取勝」A 股龍頭公司陸續登陸港股,為香港 IPO 承銷市場格局帶來新變化。自 2023 年下半年以來,由於海外資金對於港交所 IPO 計畫的熱情退去,導致這些計畫的國際承銷效果欠佳,高盛等投行陸續主動退出了部分計畫。去年僅美林、高盛和摩根大通三家外資投行擠進港股 IPO 前 10 名承銷榜,年減了 2 家。

但今年以來,外資投行全面逆轉發力。今年上半年,摩根大通、美林、摩根士丹利、高盛、花旗、瑞銀 6 家外資投行躋身前 10 名港股 IPO 承銷榜。反觀中資投行,同期只有中金、中信建投、華泰和中信里昂 4 家擠進前 10。拉開差距的主要原因在於,外資投行在大型專案中展現出較強的承銷能力。

今年上半年,摩根大通在香港 IPO 市場僅收穫寧德時代一單項目,但由於承銷金額達到 179 億港元,因此躋身承銷額排行的第 2 名,較一年前上升 4 個位置,美林也是如此。

中資投行更多是「以量取勝」。 今年上半年,只有中信建投的平均 IPO 承銷額達到 57 億港元,同期中金、華泰和中信里昂分別為 12.5 億港元、8.41 億港元、3.35 億港元,其中尤以中信里昂最為明顯,儘管今年上半年負責 17 個 IPO 項目的承銷,但由於錯失了寧德時代,其最終單一項目最高承銷金額僅為 26 億港元,這甚至只有摩根大通的 1 成左右。

但 IPO 火熱的另一面是不少大型 IPO 項目在港並不愁賣,投行業務陷入「內卷」。根據信風統計,今年前十大港股 IPO 專案的基礎承銷費率均值僅 1.16%。寧德時代、恆瑞醫藥、海天味業和三花智控的基礎承銷費率甚至不足 1%,分別僅 0.2%、0.6%、0.5% 及 0.8%,這都為佈局港股市場的投資帶來更多競爭壓力。 

華南一位投行人士:「港股市場競爭會比較激烈。好的項目大家都在搶,所以費率就會比較低。不好賣的項目費率就會很高,有公司付的上市費用甚至可以占到上市募資額 8 成以上。」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