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從放任內捲到出言整頓 中國政府展現「終結通縮」訊號

鉅亨網編輯林羿君


多年來通貨緊縮和惡性價格戰的問題,不斷侵蝕中國各行業的利潤,如今習近平領導的政府終於顯現要採取行動的跡象。

cover image of news article
從放任內卷到出言整頓 中國政府展現「終結通縮」訊號。(圖:shutterstock)

最近幾週,北京方面的訊息傳遞明顯轉變,習近平和其他高層官員針對惡性競爭表達了他們最直率的評論;這些競爭導致從鋼鐵、太陽能板到電動車等各個行業的價格和利潤下滑。在此轉變之前,中國經歷近三年的工廠通縮,美國關稅和貿易緊張局勢造成的壓力日益加劇。


找到解決方案對世界大部分地區來說都是好消息。長期以來,工業產能過剩一直是中國與貿易夥伴摩擦的根源,而成功控制這一問題可望緩解貿易緊張局勢,並恢復人們對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信心。

但前進的道路遠非明朗。習近平政府必須在不阻礙經濟成長或危及就業的情況下抑制過剩供應,尤其是在外部需求放緩、中美持久貿易協定仍未達成的情況下。

摩根大通首席亞洲及中國股票策略師 Wendy Liu 周三對彭博電視表示,如果執行得當,這可能有助於全球貿易,緩解因中國產能過剩、產出溢出到全球市場帶來的緊張局勢。但短期來看,這不利於 GDP 增長,也不利於就業,所以這是平衡各方的舉措。

中國本周公布的數據顯示,6 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 (PPI) 年減 3.6%,已持續第 33 個月下降。這是自 2023 年 7 月以來的最大降幅,且超過所有經濟學家的預測,凸顯了問題的迫切性。

雖然尚未宣布正式計劃,但外界越來越樂觀,更協調一致的政策應對即將推出。本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承認了問題的根本原因,包括地方政府刺激投資的動力,以及重視產出而非效率的稅收制度。

Pantheon Macroeconomics 首席中國經濟學家 Duncan Wrigley 表示,儘管沒有直接提及通貨緊縮 (通縮在北京仍是一個禁忌話題),但上述評估是迄今為止,中國政策制定者打算解決汽車等領域等無序競爭和價格戰的最強烈訊號。

行業團體與官方媒體也呼應了這種語調的轉變,呼籲結束價格戰。一些涵蓋從鋼鐵到玻璃製造的產業公司據報導正計劃減產。建築用的主要鋼材「鋼筋」的價格已跌至自 2017 年以來的新低,而玻璃價格則接近 9 年來的低點。

中國人民銀行 (人行) 表達了類似的擔憂,近年來首次將「物價持續處於低位」列為經濟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今年 5 月,人行再次對物價下行壓力進行詳細分析,並強調在以投資與供給為主導的增長模式下,單靠貨幣寬鬆政策對刺激經濟的效果有限。

中國工信部與太陽能企業會面,與此同時,近 30 多家建築公司參與了一項「反內卷」倡議。「內卷」在中國用來形容由產能過剩引發的激烈競爭。政府也推出了一個平台,受理供應商對延遲付款的投訴,這是整治不公平商業行為更大行動的一部分。

儘管中國急於緩解價格壓力,但面對川普總統推動更多工廠回流美國,中國也同樣決心增強製造業實力。根據彭博新聞先前報導,北京正考慮推出新版「製造 2025」計劃,以促進高端科技產品的生產。

花旗認為,即將採取的措施可能包括削減煤炭、鋼鐵和水泥等大型國有企業主導產業的產能,以及在私人主導產業中更嚴格地執行環境、勞工和品質標準。

花旗上週發布報告指出,中國政府還可能減少對包括受地方偏袒因素驅動的產業補貼,或下調出口退稅。後者已於 2024 年底對鋁、銅和電池等產品實施。

官員可能還會採取措施遏制不良商業行為,例如利用供應商壓低價格或拖延付款。今年 3 月,新規要求企業在 60 天內向供應商付款,此後多家汽車製造商已承諾遵守。

目前,語調上的轉變值得注意,但後續行動仍不明朗。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邢自強(Robin Xing)帶領的團隊在報告中寫道:「語氣更為強硬,政策意圖也更清晰。」但他們也指出,「尚未提出具體時間表,也沒有建立執行機制」,並補充說「從問題診斷到實際執行之間仍存在很大落差」。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