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北市房市6月交易量年減22% 公寓成交價格跌回去年初
鉅亨網記者張欽發 台北
台北市地政局公布 6 月建物買賣移轉棟數資料,全市交易 2037 棟,較去年同期衰退 22.2%,其中跌最深的是中正、松山、大同,跌幅分別為 42.7%、39.4%、39.1%,而信義、大安、中山等蛋黃區也都有三成以上的量縮,只有內湖少兩件,勉強維持平盤。

進一步總結上半年房市表現,北市交易量年減 24%,而與 5 月相比,交易棟數卻出現 17.6% 的反彈,尤其南港、大同兩東、西區門戶計畫的大量推案區更出現七成以上的成長,只有松山、信義、北投三區不見起色,呈現負成長,從上半年、年增到月增的三個時間段來比較,整體有降幅縮減。
台北市不動產仲介經紀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蘇金城分析,房市長線修正,但短線是否持穩、向上,或是維持長 U 型底部盤整,仍待觀察。但央行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持續發威,而且不動產集中度具體量化改善方案還要滾動式執行到年底,若信用資源的大餅仍導向交屋潮的貸款需求,則房貸申貸的困難難解,交易量恐怕深陷窒息量。
另外從價格指數來看,全市住宅價格的最新綜合指數為 128.39、月減 1.5%,回跌到去年 8 月的水準,如果細部分解到各產品,則產品占比最高的公寓類跌勢最大,跟去年 8 月相比,跌幅為 4.8%,價格更已回落到去年 1 月。
蘇金城表示,從房價趨勢來看,北市住宅價格的歷史高點落在今年 2 月。公寓、小宅最早投降,在去年 9 月起跌,大樓則要到 12 月才跟進,可見第七波信用管制已經應證「量先價行」的趨勢,把過去一年硬撐、虛漲的漲價逐步吐回,也基本上回應央行對於房市過熱、價格回跌、漲價的預期心理消失的三個管制目標。
蘇金城分析,老公寓產品跌勢最重並不意外,因為這類產品多數屋齡已超過 40 年,不但房貸年限短、總價高、月付金壓力大,加上三房格局不符合現代首購族偏好,吸引力大不如前。原本部分地區有重建預期,但近來缺工缺料、推案速度趨緩,讓重建題材失色,公寓價格自然承壓,成為本波修正的領跌者。
面對目前價、量雙雙下滑的情況,市場氣氛已由過去的「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以買方身分、負擔能力、負債比等銀行貸款作為出價衡量標準。蘇金城建議,2023 年底因新青安政策帶來的特殊熱度已消退,當前正是近七年來難得的議價入市窗口,具備自用、置產需求的買方應審慎評估、積極掌握時機。

- 檳城漲勢吸金,資金正悄悄進場中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延伸閱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