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砸15億美元擴建印度iPhone產線 但蘋果供應鏈去中化仍藏「多重風險」
鉅亨網新聞中心

為擺脫中國供應鏈依賴、對抗地緣風險與關稅壓力,蘋果 (AAPL-US) 正加速將生產重心南移。其合作夥伴鴻海 (2317-TW) 近日也宣布,將斥資 15 億美元擴建印度產能,成為蘋果全球「去中化」戰略的關鍵助力之一。
然而,這場看似充滿希望的印度供應鏈轉移,背後卻隱藏著印度品質、技術與政策風險交織的多重風險,考驗著鴻海的能力與極限。
印度組裝 iPhone 良品率仍遠低於中國
首先,在印度組裝 iPhone 仍有良品率問題。目前印度組裝的 iPhone 良品率僅 85%,遠低於中國鄭州富士康的 98%。
此外,近七成零組件仍需從中國進口,物流系統效率低落導致整體成本上升約 15%。即使在印度組裝,從螺絲起子到管理流程,許多都仍需仰賴中國資源。
雖然鴻海成為蘋果供應鏈轉型的助力,但印度「世界工廠夢」的現實挑戰,遠超出一家公司能解決的範圍。
技術空洞與政策風險成絆腳石
其次,蘋果與鴻海還須面對印度產業結構與政策環境的更深層困局:
本地化技術落差:印度電子產業仍處於「組裝經濟」階段,本土零組件配套率不足 30%,OLED 螢幕、A 系列晶片等關鍵元件仍需進口,半導體項目初期也僅能進行封裝測試,欠缺核心製程能力。
政策不確定性:美國總統川普今年 5 月曾公開喊話蘋果「停止印度建廠」,加上 2024 年美國針對印度製 iPhone 發起原產地調查,顯示地緣政治干擾仍無法忽視。
產業結構失衡:印度製造業占 GDP 比重從 2015 年的 16% 下滑至 14%,與政府喊出的「印度製造佔比 25%」目標差距甚遠。iPhone 每部僅為印度帶來約 25 美元利潤,美國則可從中賺取 450 美元,反映出產業鏈價值重心仍掌握在他國手中。
更諷刺的是,印度政府近期呼籲「吸引中國建立出口導向工廠」,暴露本土產業鏈的脆弱性。
中國供應鏈仍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最後,儘管蘋果試圖打造印度與越南為「第二供應鏈」,但來自中國的供應鏈深度依然難以取代。
根據《日本時報》分析,iPhone 14 的研發階段,中國工程團隊參與範圍史上最廣,涵蓋從製造設計到關鍵零組件開發。
同時,在蘋果全球 200 大供應商中,中國企業占近半,提供從電池、揚聲器到螺絲起子的完整支持。一位深圳供應鏈高管直言:「蘋果可以轉移產線,但無法複製中國供應鏈的深度與效率。」
鴻海 15 億美元投資:為印度製造鋪路
根據《彭博》揭露的交易所文件,鴻海此次資金將主要投向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 iPhone 組裝廠擴建計畫,同時推進與當地 HCL 集團合作的半導體封裝專案。
鴻海計畫至 2025 年將印度 iPhone 年產量提升至 2,500 萬至 3,000 萬部,期望占據美國市場一半以上的 iPhone 供應。
根據統計,2024 年印度已貢獻蘋果全球 iPhone 產量的 17%,年產值高達 220 億美元,年增率達 60%。
在半導體布局方面,鴻海則採取「兩步」策略:第一階段聚焦顯示驅動晶片的封裝與測試,預計 2027 年量產;第二階段則升級為晶圓製造,目標年產 3,600 萬顆晶片,打造從晶片到整機的在地供應鏈
鴻海能幫蘋果多少?
富士康的 15 億美元投資,無疑是蘋果供應鏈再造計畫的關鍵之一。但面對技術、政策、成本與管理挑戰的交織,鴻海是否能真正幫助蘋果在印度複製一套「中國製造模式」,仍有待時間驗證。
- 稅季理財術,掌握資本利得又能減少稅務負擔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鉅亨贏指標
了解更多#指標剛跌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