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次新股頻現業績“變臉”并非IPO提速惹的禍
鉅亨網新聞中心
新華社8日消息,伴?上市公司一季報披露收官,次新股頻現業績“變臉”的現象受到關注,甚至有人質疑這是新股發行提速“惹的禍”。不過在業界看來,次新股業績下滑與多因素相關。來自監管機構的信息則顯示,IPO常態化的同時發審趨于嚴格,“帶病闖關”空間已被大大壓縮。
??一季報披露完畢,企業盈利情況浮出水面。次新股頻現業績“變臉”,受到市場參與各方的關注。
統計顯示,2016年和今年上市的次新股中,有33家公司今年一季度出現業績虧損,105家公司今年一季度出現業績下降,其中業績降幅超過50%的有26家。
以創業板為例,一季度虧損的次新股包括科大國創、辰安科技、博思軟件、深冷股份、先進數通、新晨科技、古?科技、絲路視覺、理工光科、數字認證、天鐵股份等16家。
在多位業界人士看來,多因素導緻了次新股中“地雷”增多。
興業證券策略研究員張兆分析認為,在目前上市周期冗長的背景下,部分企業的确存在等待期?“沖業績”,上市後繼續增長乏力的情況。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等專家也表示,盈利下降的次新公司中,除了少數上市前進行利潤“包裝”外,大多還是由于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或行業整體狀況不佳所緻。特?是新上市公司以中小市值居多,抵禦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相對較弱。
此外,一些行業的确存在經營季節性波動的特征,這也導緻部分次新股一季報業績“變臉”。
經曆了2016年的提速之後,IPO已步入常態化,今年以來穩定在每周核發10家的節奏。作為A股的“入門關”,IPO發行審核也顯現趨嚴態勢。公開數據顯示,進入2017年以來,共有175家企業進入發審環節,19家被否,否決率達到10.9%,在去年前三季度的6.2%和去年四季度的7.5%基礎上繼續穩步提高。
來自證監會的消息稱,去年四季度首次開展的IPO企業現場檢查工作今年仍將繼續,督促發行人提高信息披露質量,督促中介機構勤勉盡責。對IPO中的違法違規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檢查中發現的違法違規相關線索將移送證監會稽查部門處理。
上海一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潘江認為,IPO否決率上升、核準率下降,部分在審企業撤回申請,均顯示在發審趨嚴背景下,“帶病申報”空間被大大壓縮。
更多精彩內容 請登陸財華智庫網 (http://www.finet.com.cn) 財華香港網 (http://www.finet.hk)或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