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廖群: 經濟企穩但仍存三大風險

鉅亨網新聞中心


今年3季度內地GDP同比增長6.7%,與前2個季度完全相同,企穩態勢明顯。從另一個綜合性經濟指標,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來看,也是如此,或更加顯然,前3季度分別同比增長5.8%,6.0%與6.0%。同時,經濟結構改善,企業效益提升。

 

經濟結構方面,前3季度第三產業(即服務業)增長7.6%,佔GDP比重從去年的50.5%提升至52.8%;高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0.6%和9.1%,佔整體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從去年同期的11.3%與31.4%上升為12.2%和32.6%。企業效益方面,1-8月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增長8.4%,比去同期提高10.3個百分點;1-8月工業企業每萬元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5.7%,比去年同期提高0.3個百分點。

 


 可以預期,如果沒有突發情況,經濟運行的慣性將推動企穩勢頭至4季度,預計4季度GDP增速將在6.6%與6.8%之間。這樣,全年GDP增長6.7%的局面已經比較明朗。6.7%大致處於6.5-7.0%政府增長目標的中點位置,應該說是交代得過去了。 但這是否意味?明年的經濟也一定能夠穩定運行呢?不幸的是,不能。當今世界的不確定性已大大高於已往,過了新年後將發生甚麼無人可以斷言,對於仍在掙扎地走出金融海嘯的全球經濟與仍處於經濟轉型中的內地經濟尤是如此。 就內地經濟而言,明年增長能否繼續企穩,本來可能性還是很大的,但最近的一些事態表明仍存在若干風險。以下三大風險尤其不可忽視。

 

 首先是民間投資的加速放緩。今年內地經濟一個出乎預料的問題是民間投資增速的陡然放緩。民間投資的增速,本世紀初至2012年都在20%以上,2012年開始放緩但直至2015年仍是雙位數,可是今年1-9月卻陡然放緩至2.5%的水平。由於民間投資佔全國整體固定資產投資的60%,其如此的低速增長將整體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拉低至單位數的8.2%。,而後者的增速過去30餘年來大都在20%以上。而且,由於民間投資減速太快,8.2%的整體投資增速度還是在政府花了“洪荒之力”將國有投資大幅增加了21.1%才實現的。但21%的國有投資增速難以長期持續。這意味?,如果民間投資進一步減速,甚至負增長,而國有投資又再難加速,則整體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必然從現在8.2%的水平進一步走低。鑒於固定資金投資仍佔內地GDP的45%左右,這將對經濟增長能否保持在6.5%以上造成很大的壓力。

 

 第二大風險為出口進一步下降。今年1-9月內地出口同比下降1.6%,比2015年下降1.9%略為改善。從變化情況來看,1季度下降最大,達6.3%;2季度回升,增長0.6%;3季度7、8月份回升速度加快,分別增長1.6%與5.9%,可9月份又轉升為跌,且跌幅達5.6%。本來2季度以來的回升已減輕了市場對於出口的憂慮,但9月份的回跌使得憂慮再起,不僅表明全球經濟與貿易仍然疲弱且反覆不定,也令人憂慮英國脫歐對於內地出口的負面影響開始顯現。明年,全球貿易的持續疲弱,人民幣對大部分貨幣的升值與英國脫歐影響的實質化前景預示?內地出口仍將面臨非常困難的局面,有可能進一步下跌。而鑒於其仍佔內地GDP的20%左右,出口的進一步下跌將更加明顯地拖累經濟增長。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風險是樓市冷卻對於經濟穩定的新增壓力。經過一年多的再次火爆,內地樓市於10月初開始冷卻。成交量大幅下滑,樓價則漲幅顯著放緩,預計不久將進入調整。樓市對於經濟增長是有直接貢獻的,主要通過兩個渠道,一是房地產投資,二是與房屋相關的消費性開支,包括裝修、傢俱、家電等。因而前3季度樓市的火爆從投資與消費兩個方面都對6.7%的經濟增速作出了正的貢獻。同樣,樓市冷卻也將從這兩個渠道對明年的經濟增長作出負的貢獻。房地產投資佔整個固定資產投資的18%,GDP的8%左右,由此初步估算,如果房地產投資的增長從今年的6%左右變為負的話,則將對GDP增長產生近0.5個百分點的負貢獻。樓市相關消費支出的減少再削去零點幾個百分點也是完全可能的。所以明年經濟增長又將面臨?新的由樓市冷卻所帶來的壓力。

 

基於以上分析,明年的經濟增長仍有下行風險,穩增長仍將是一個艱巨任務。在此形勢下要保持經濟增速於6.5-7.0%的範圍,首先應該加快新經濟的增長步伐,以更多新經濟的增量抵消上述風險所帶來的舊經濟的減量。同時,政府還不得不保持貨幣與財政政策的寬鬆。這必將延緩結構性改革,並惡化流動性過剩的局面。但若將穩增長放在首位,又是不得不採取的政策選項。至於這樣做是否妥當,各人看法不同。筆者相信6.5-7.0%的增長目標是符合當前階段內地經濟的潛在增長率的。但經濟週期的底部可以甚至應該低於潛在增長率。所以政策選擇有兩種,一是採取寬鬆政策使經濟增長不觸底部而維持在潛在增長率水平,二是使增長觸底後再復蘇至潛在增長率。兩種選擇孰優孰劣,值得探討。看來目前中央政府也與其他國家政府一樣採取的是第一種選擇,如果結合其他戰略考慮也無可厚非,只是其負面後果如何處理值得認真考慮。

更多精彩內容 請登陸財華智庫網 (http://www.finet.com.cn) 財華香港網 (http://www.finet.hk)或現代電視 (http://www.fintv.com)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