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生活

有關“一帶一路”的負面信息被夸大

鉅亨網新聞中心


過去兩年,我與同事們就“一帶一路”議題分別去了將近20個國家、國內數十個縣市調研,所在機構也舉辦了數十場關於“一帶一路”的活動,完成了數十份報告或文章,方方面面接觸的人員高達上千人。逐漸地,有一個越來越明顯的感覺:“一帶一路”的實際推進情況與目前研究結果、輿論報導存在著不少出入,甚至有諸多被夸大的地方。

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被夸大”或叫“被夸張”:


一是中國在“一帶一路”上的戰略野心被夸大了。不少外國輿論都揣測,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建立新帝國,要建立對亞歐大陸的領導權。這是巨大的誤解,有演變成新版“中國威脅論”的可能。習近平主席過去兩年在各個場合至少提及“一帶一路”高達100次,中央成立了“一帶一路”領導小組,但也只是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三家聯名推出“愿景與行動”方案,但目前中央的表態很謹慎,中央層面的規劃還沒有出臺。在中央看來,“一帶一路”的推進是一個漫長與漸進的學習過程。

各個部委對“一帶一路”的理解也在變動中,看不出有蓄謀已久的戰略大野心。比如,“一帶一路”正式官方英譯近期發生更替,“一帶一路”到底囊括多少國家,官方表態也有過幾次變化,現在基本定調是只要愿意加入的,都可以算是“一帶一路”國家。我曾與亞投行候任行長金立群先生交流,他私下也說,亞投行關鍵意義在於中國要掌握國際金融規則,要通過合作,向國際上學習,向世界提供中國的公共產品。這話是真誠的。如果只是想擴大中國金融和投資走出去,國開行、中國進出口銀行資金量比亞投行要大幾十倍。

二是對“一帶一路”的風險與阻力被夸大了。國內外均有輿論對“一帶一路”前景與風險表示擔憂。但任何新事物都會有一些風險,尤其對投資與商業而言,風險往往與利潤成正比。過去12年gdp增長最快的20個國家,全部集中在“一帶一路”區域與非洲。這對有風險偏好意識的企業而言,是最有誘惑力的。當然,企業的風險防控意識也很高。

事實上,兩年來,許多大型企業都已動起來,有央企,也有民企,只要規模較大的,都針對“一帶一路”做出了謀劃與版面,市場化效應很明顯。比如,國航過去一年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開辟了10多條航線。我剛從土耳其回來,中國工商銀行(601398,股吧)收購了土耳其一家大銀行,引起了當地的巨大關注;一些諸如光伏、鋼鐵等過剩產能類的民企“走出去”步伐相當快,大多產生了不錯的利潤或盈利前景。據商務部統計,2015年前八個月,中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沿線48個國家直接投資額同比增長48.2%。我曾統計2002-2014年中國在“一帶一路”投資失敗的比例,大約20%左右,處於投資正常盈虧的概率內。

各地方政府也相當踴躍。2015年,幾乎所有省份均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一帶一路”及本省在“一帶一路”大戰略中的定位與未來走向。類似“義新歐”、“渝新歐”等從中國中東部經新疆到歐洲的鐵路貨運班次有10多條。據不完全統計,過去兩年,超過100個縣市舉辦過“一帶一路”的論壇,紛紛希望借“一帶一路”發展本地經濟。

三是中外之間就絲路建設的分歧被夸大了。目前,至少有9個國家出臺過與絲綢之路相關的戰略規劃,方案不盡相同,但也並非互相抵觸。“一帶一路”與美國推出“新絲綢之路戰略”也並非矛盾。中國希望美國能夠在阿富汗經濟復興、反恐議題發揮更大作用,也非常希望美國能參與“一帶一路”沿線的建設與項目合作。

沿線多數國家也都非常關注“一帶一路”建設,比如土耳其專門設立“絲路大使”,專職負責與中國的對接;伊朗、巴基斯坦都有類似的職位存在,超過50個國家公開支援“一帶一路”。現在,一些輿論傾向於營造國際社會遏制、圍堵“一帶一路”的危險氛圍,好像中國到處都是敵人。這不是故意抹黑,恐怕也是杞人憂天。

以上三個悖論的存在說明,目前國內外輿論對“一帶一路”的研究與認識仍然還是不夠精細、過於泛化。不少人往往將“一帶一路”視為一個風險高、經濟落后的領域,而不是將它視為一支多元化、差異化的經濟洼地和投資潛力股。

擔心與焦慮是必要的,但多數擔心是源於陌生而產生的恐懼。“一帶一路”應是基於經濟市場化的一種中國對外戰略新倡議,尤其是對中亞、南亞、西亞、東南亞等國家的發展議題所提供的中國式解決方案。

從目前的情況看,這個解決方案被冠以“一帶一路”的名稱,未必取得了全球共識,但是這種中國式的努力與推進,卻獲得了絕大多數國家主流的積極響應。各國多數主流社會的精英偶爾出現的批判,也並非不能通過溝通、交流與共同合作而解決。因為“一帶一路”所囊括的內容是目前全球發展的新需求點、新增長點、新合作點。

認清這一點,對當下中國相當重要。從戰略角度看,無論中國社會,還是國際社會,都要對“一帶一路”充滿信心。沒有人會拒絕發展,差異只是在采取什么樣的發展方式。“一帶一路”強調互聯互通式的發展方向是正確的,關鍵在於采用靈活的方式,讓“一帶一路”所提議的發展方式與各國發展方向進行溝通與對接。

當務之急,除了加強對“一帶一路”更加精細化的研究外,還應更充分地利用目前熟悉“一帶一路”情況的各類人才。現在,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作、拿中國護照的中國人高達100萬,許多都是熟悉當地文化、語言、投資方法、深厚人脈的難得人才。

中國相關組織部門不妨將目前推行的類似“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等拓展至“一帶一路”區域,在各個領域、各個國別派出真正了解當地的專門人才,甚至可以專門設立“專員”、“特使”、行業和區域協會等職,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與對接。這樣,相信“一帶一路”的情況會有更大的改觀。

作者王文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