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擁跨市場套利 淘金不力難免淪為“韭菜機構”
鉅亨網新聞中心
自2月以來,全球市場動盪加劇,引發了“黃金投資”的意外火爆,也讓不少尋找避險機會的投資人開始將眼光放到海外資產的多元化設定。在全球資產設定的需求驅動下,包括私募、保險、信托公司、第三方財富管理平臺等機構先后打出和全球規則相關的投資或理財產品,不少拓展海外資產業務項目的平臺機構也紛紛搶灘。
對於這些籌謀“出海”的機構而言,除了投資不動產、黃金外幣等傳統方式之外,還可以通過去國際市場打新股、購買海外基金定投、參與海外企業並購等其他方式做跨境投資,有些機構僅僅作為國內外資產對接的中間商,也可以從中獲益,新型資本套利方式層出不窮。
不過,從海外資產設定的結果看,無論是個人還是機構,都處於起步階段,若對國際市場了解不深,盲目參與反而淪為“涉險”投資。熟悉海外投資的資管人士透露,當前從事跨境投資的專業機構非常稀缺,一些投研能力不足的參與者往往成為了國際市場的“韭菜機構”,需謹防其中的投資陷阱。
?海外資產設定情緒升溫 多機構瞄準“全球規則”
春節期間,國際市場的大幅波動無意間叩下了黃金上漲的“扳機”,也挑動了一批避險情緒濃厚的投資人的敏感神經。而在國內資產設定荒加劇、人民幣匯率波幅加大和全球流動性“大放水”的背景下,越來越多手握閑錢的居民開始將眼光從國內的金融市場延伸至海外,對包括黃金在內的避險資產的設定需求也逐步升溫,“多元化設定海外資產”的概念則被不斷提出。
“從去年年底開始,很多客戶就開始向我們咨詢有關全球資產設定的問題,並要求多參與學習和這類主題相關的聚會或者論壇,對海外投資的關注熱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高。”某外資行財富管理部門理財顧問表示,由於樓市股市不確定性增加,國內投資人在其他資產的設定需求就變得非常迫切。互聯網理財平臺金斧子方面人士介紹,由於海外資產設定的需求不斷擴大,當前正在優先推進地產及對沖基金的業務,其他門類產品也正在積極籌備之中,“除了單一的海外投資基金,我們也在考慮設立投資於海外對沖基金的母基金(海外FOF)。”
盡管對“全球資產設定”這一詞匯仍表示陌生,但多數投資者卻已經開始意識到不同國家不同資產的價值性所在,投資的眼光也不僅僅局限在境內市場。上投摩根最新發布的季度投資風向標報告顯示,因A股市場持續震盪,投資人風險偏好繼續小幅下降,對海外市場投資表現出較大熱情,超五成投資人未來可能增加海外投資比重,海外市場投資機會更多是主因。渣打銀行財富管理部總經理梁大偉判斷,波動將是未來資本市場的主旋律,2016年資產設定需要放眼全球。有機構甚至提出,“今年有望迎來全球資產設定的元年”。
實際上,不少機構則早已敏銳地嗅到普遍的“資產荒”情緒下,海外資產設定需求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並搶先進行版面。據了解,部分有港資背景的保險公司開始向客戶推銷新類型的保單,其中的保費投向正是海外基金定投。與此同時,一些具備投資資格的信托公司、保險機構等則嘗試推出投向海外資產的投資或理財產品。此外,還有公私募機構則專門設立國際業務條線,提供投資海外對沖基金或PE基金的產品。
除了提供投資海外的產品之外,一些基於海外資產設定的中介機構及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也開始應運而生,海外投資市場的參與角色不斷增多。深圳某合資背景的財富管理公司理財顧問劉清(化名)介紹,他所在的平臺就是一家負責將海外資產項目引入到保險、券商、信托等各類金融機構的海外投資業務部門的中間撮合商,通過篩選和對接的服務,將海外資產賣給機構的客戶,來打通機構投資者版面海外的產業鏈。在劉清看來,一些機構雖然對優質資產的需求較多,但其專業投資海外的經驗並不多,如何項目優劣、判斷市場投資趨勢等工作便可以外包到第三方機構上,從而為機構自身的客戶提供更多元化的資產設定方向。
“2015年,中國資本市場投資風險聚升,而且人民幣貶值壓力加大,這兩個問題快速喚醒了境內居民的海外資產設定需求。我們認為,未來中國居民加大海外資產設定需求將是大勢所趨。”金斧子CEO張開興表示,從資產設定本身看,增加海外資產設定,擴大資產投資范圍有助於分散風險,特別是降低持有單一貨幣資產的風險。據金斧子投研團隊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富有人群的海外資產設定比例不足1%,而全球范圍來看這一比例在6%左右,這也意味著未來我國居民海外資產設定的需求潛力巨大。
????跨市場“來回”運作 境外套利風險難避
目前海外資產設定的投資方式日益繁多,既有從避險貨幣角度考慮,購買在美債和日歐高信用等級債券設定較高的公募QDII基金和海外公募基金;也有從匯兌收益角度,來選擇量化對沖規則的優質美元海外對沖基金;此外還有部分私募基金看重海內外估值差異,提前版面有望回歸的中概股等。
“實際上,根據準入門檻和風險性質差異等因素,機構自身在參與海外投資方面也會出現很大的差異。對於低門檻的公募QDII基金和海外公募基金,機構參與的力度和積極性相對不會很大。對於針對高凈值人士的海外對沖基金和海外私募股權基金,為了利益綁定和加大投資者的信任度,機構往往樂於拿出自有資金來共同參與投資。”張開興說。
深圳巨漳資本總裁葉亮認為,參與海外投資的可行規則之一就是“借力使力”,即尋找熟悉本土市場投資的人士或機構合作,明確海外投資的訴求和能力,根據趨勢來選擇投資地點和標的資產。“比如所在公司有合資背景,股東方對美股、港股等外圍市場規則相對熟悉,加上有渠道資源積累,所提供的產品便只專注於海外打新這部分小眾市場,具體方式是通過和海外券商和上市公司的合作,來獲得新股上市前的配售額度或大股東部分原始股股票,在新股上市發行后獲得穩定可持續回報。”葉亮表示,海外打新基金往往規模較小,但相比其他海外投資方式,打新股收益回報持續穩定,即便出現新股破發現象,但只要確保在至少三個以上的市場進行平衡,就可以分散風險。
在業內人士看來,跨市場投資的關鍵在於看準多空趨勢以及不同市場間的“蹺蹺板效應”進行來回套利,有些跨境投資僅在匯兌收益方面就可以獲得穩定持續的收入。“一般行情波動幅度較大的市場下,使用對沖或跨境套利規則的投資機構往往會比較占據優勢,而跨市場套利則考驗的是交易選手對不同市場差異和規則的熟悉程度,比如通過快速交割來博取短期的收益,只要擴展的投資范圍大,保證大概率有穩定回報即可。”一位熟悉對沖交易規則的私募人士表示,由於海外市場交易規則成熟,投資相對有效,參與海外投資操作的難度也會相對較高。
不過,由於市場范圍擴大、海外金融產品競爭激烈加上市場政策差異性等因素,對於意圖出海“淘金”的機構而言,尋找收益風險優良的投資項目卻並非易事。從機構自身出發,張開興認為,在海外資產設定或海外投資方面,最主要的問題是產品的挑選工作,這需要機構內部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此外,海外資產設定還需要注意遵守國內及海外當地的法律法規,不能出現任何違規操作。
“因為涉及到不同的國家和市場發展階段、對趨勢的判斷不足,海外投資本身的陷阱和風險比較多。過去機構或企業投資部門盲目投資海外房產或礦產而導致業績慘敗的案例比比皆是,其原因在於不熟悉市場而產生投資誤區。”在葉亮看來,當前資金出海意愿強烈,但專業投向海外市場的機構稀缺,其中隱藏著不小的風險,如果機構僅僅只關注到海外投資市場的龐大機會,而忽略其中的風險盲目參與,其結局也會和不成熟的散戶一樣,淪為“韭菜機構”而難以分享海外市場的投資收益。
以“出海”數年的QDII為例。WIND數據統計顯示,在132只QDII基金產品中,從今年1月1日至2月22日,保持正收益回報的QII基金產品僅為33只,占比25%,其余QDII基金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其中虧損最嚴重的QDII基金,其份額凈值增長率為-52.19%。而今年一月,僅黃金QDII基金有1%以上的收益,其余QDII基金的業績回報實際並不理想。另據銀河證券2月22日統計顯示,QDII指數股票型基金、QDII-ETF聯接基金以及QDII分級子基金的當日業績分別為1.11%、1.05%、1.62%,但其今年以來的業績卻分別為-12.51%、-11.94%、-14.24%。
“從投資機構本身出發,只有通過優化規則,提高市場研判能力,才能消除投資盲點,這也意味著需要機構不斷熟悉不同區域法律環境和市場社會環境、海外市場產業發展情況、外匯和投資政策等。目前熟悉國際市場的人才的稀缺,也是機構投資海外的瓶頸之一。”葉亮表示。
????跨境投資渠道拓寬 理財謹防“噱頭”陷阱
上述熟悉海外投資的機構人士認為,當前跨境投資的渠道和方式正在逐漸走向寬泛,對居民投資海外市場的限制也開始逐步放松,境內資金出海的渠道和工具也在日益豐富。除了原有的QDII、滬港通之外,基金互認、QDLP/QDIE以及即將推出的深港通都有望進一步擴充海外投資范圍及規模,未來跨境投資將成為國內投資人資產設定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范圍寬泛、品種繁多、產品結構設計復雜加上參與的機構良莠不齊,一些跨境投資的產品本身存在“瑕疵”,不少個人投資者參與海外投資的過程中往往會因不盲目購買而踏入看上去誘人的理財陷阱之中。據悉,此前有不少P2P平臺對接海外市場,但實際打通國內外市場的資產項目並不多,資金的真正走向並未公開。目前P2P行業監管的趨嚴,平臺投行化、資管創新的項目也被列入禁止范圍,這也讓不少投資人蒙受損失。
“有些第三方理財平臺本身可能缺乏資質,卻將海外資產設定作為口號包裝成收益可觀的理財產品吸引民間資金,但其產品真實的業績和項目投向並不清晰,或多或少存在灰色地帶。”葉亮認為,有些個人投資者僅看重機構的股東背景信用背書而忽略產品本身及其風控能力,投資后出現巨額虧損而無法追回本金的情況,這種錯位的投資思路實際上需要更正。“現在監管要求從嚴,對私募機構所投資的項目需要按月度或季度披露,參與海外投資的項目也需要進行披露,這在一定程度上淘汰了那些可能出現違規操作的機構。”
在張開興看來,投資者可以通過各類途徑增加對海外市場的認識,但是個人投資者在時間、精力、專業性、可投資金上往往存在一定短板,譬如海外的MBS、CLO等資產證券化產品每一筆交易都是大於一百萬美元,普通居民很難有這個本金投入這種市場中,將資金交給專業的投資機構打理可能會事半功倍。“隨著海外資產設定熱的浪潮興起,不少私募公司成立了海外投資基金,它們在投資門檻、投資范圍、預期收益等方面千差萬別,投資者在挑選基金時一定要小心謹慎,切不可盲目追求高收益。”(記者 張莉)
- 川普關稅新政引波動 用主動式投資度過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