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應摒棄將白種人奉為偶像的殖民地心態
鉅亨網新聞中心
香港資深媒體人yonden lhatoo撰文指出,香港回歸中國已經將近20年,雇主仍然較為器重西方人,將本地人才撇在一邊,因為他們認為“有個白種人比較好”。 這個事實令人相當不安,但白種人和其他人種在收入方面存在差距,在香港卻是相當普遍的情況。自然沒有人樂意公開談論這個現象,但現在應是時候坦率地討論一下了。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香港的殖民地歷史近期成為備受爭論的話題。觸發爭論的是前港澳辦主任、現任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他認為,香港目前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問題都源於未能成功“去殖民化”。
在香港政權交接期間,陳佐洱是中方代表的關鍵人物。他近日還感嘆香港“去中國化”死灰復燃且氣焰囂張,意指港人抗拒中央對香港的影響力。
我絕非陳佐洱的粉絲,也不支援他的強硬言論。但他之所以口出此言,可能是因為近日親民主、反內地的集會人士無知地揮動港英旗,所以觸動了他的神經。但陳佐洱和跟其他所有人一樣,未能領會事件的重點所在。
香港有需要去掉的是社會崇敬某些種族的殖民地心態,而非實質的殖民地標志,也沒有必要展開抽象的政治爭執,議論應否保留港英時代的產物。
為了解釋得更清楚,請容我放棄政治正確,直言不諱地把事情說個明白:我們不該再把白種人奉為偶像了。
我記得幾年前曾和一個友善的東歐年輕男子傾談。他以口音濃重的洋涇浜英語告訴我,他在九龍灣當英語補習老師。
我不知道他所教授的是怎樣的英語,但這是港人殖民地心態的一個典型例子。聘請這位年輕人的家庭,應該不會聘請來自印度、巴基斯坦或孟加拉等屬於印度次大陸的南亞裔人做導師,哪怕他們的英語能力可能更高。這是因為這些國家的人欠缺當英語老師的“膚色優勢”。
這個事實令人相當不安,但白種人和其他人種在收入方面存在差距,在香港卻是相當普遍的情況。自然沒有人樂意公開談論這個現象,但現在應是時候坦率地討論一下了。
這不是針對某個種族的排外言論,我只是想說:不要再盲目崇拜了。我曾跟很多不滿這個現象的亞裔專業白領人士談過這個問題,他們都抱怨同一工種的白種人同事工資比他們高。知名企業的高管也曾跟我說,商界最高級的職位也有類似情況。
這一情況聽起來很可笑,因為香港回歸中國已經將近20年,雇主仍然較為器重西方人,將本地人才撇在一邊,因為他們認為“有個白種人比較好”。我不是開玩笑,同樣的話我聽過不止一次。
1997年時,我以記者身份采訪香港主權移交的新聞。當時政府正積極推行“本土化”運動,逐步淘汰政府高層職位的外籍人士,雖然當時外籍公務員中,部份人的能力比他們的接班人為強。
但令人嘖嘖稱奇的是,目前情況似乎恰好相反。香港曾多次招聘海外人才擔任千萬年薪的高職,但結果都令人失望,例如在前機管局行政總監董誠亨(hank townsend)管理下,新機場啟用初期極為混亂;前港鐵行政總裁韋達誠(jay walder)任內留下大量未完成的大型項目,而且這些項目不是超支,就是進度落后。
港人懷抱殖民地心態的另一例子,就是前首席法官李國能最近堅持香港終審法院必須保持傳統,繼續聘任來自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海外法官。這個說法好像在暗示香港本地法官不夠好,有白種人面孔的法官就會令法庭的判決更有公信力。
其實只要聘任最優秀的法官即可,不論他們的膚色是黑、白、棕還是黃色。他們在庭審時仍然可以戴上那讓人發笑的假髮,盡情展現殖民地色彩。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