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理財

中信孫煒:解密人民幣中間價形成機制

鉅亨網新聞中心


據彭博社新聞報道,人民幣中間價報價商之一--中信銀行(601998,股吧)金融市場部副總經理孫煒(兼任中國銀行間外匯市場職業操守和市場慣例專業委員會主任)在接受彭博專訪時,詳細解讀了當前中間價機制的制度細節,講述了每日報價商如何測算、上報中間價的具體過程。他認為,人民幣中間價機制的市場化和透明程度越來越高。

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形成方法:報價行的中間價報價包括「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分為基礎部分和人為調節部分。基礎部分,報價行需加權計算三個貨幣籃子(CFETS、BIS、SDR人民幣匯率指數)過去24小時保持不變所需要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取該匯率與上日中間價的變化幅度;人為調節部分,各報價商結合自身客盤供求結構、風險偏好、國際外匯市場預判等因素,對基礎部分進行一定人為調節得到的加減點幅度,再加上前日16點30分官方即期收盤價,就形成各家銀行的最終報價。交易中心在收到14家銀行報價後,去掉最高和最低報價,平均後得到每日9:15分公布的中間價。14家報價行包括: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600036,股吧)、浦發銀行(600000,股吧)、興業銀行(601166,股吧),花旗、匯豐、渣 打、三菱東京日聯、蒙特利爾銀行。(注:根據外匯交易中心,目前共有30家人民幣外匯即期做市商銀行)


央行對中間價形成機制的管理:

充分溝通:中國央行在今年2月與14家報價商做了非常深入充分的溝通,目前中間價定價機制已經有了一套可以遵從的標准,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比較精致的體系。各方面就價格形成機制取得充分理解和共識後,將相關機制以制度形式固化下來,各參與行據此完善內部制度,並對相關的參數進行優化和調整。中間價與各家行的整體報價平均值差距越來越小,各家行報價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小,這體現出中間價形成機制的市場化和透明度越來越高。

報價商構成:14家報價銀行可以覆蓋市場上絕大比例的交易份額,從市場占有率、覆蓋面、專業程度等方面都屬於核心的做市商,具有較充分的市場代表性。各報價行不同的的供求結構、交易實力、對於市場走勢的觀點看法以及交易情緒均在報價的人為調節部分有所區別體現,能夠充分表達不同市場參與者的供求。

對於報價行的要求:各行都要有書面的制度,包括清楚的流程、每個環節都要有哪些人介入、報價記錄的留存。報價的公正性要求,一是禁止銀行串謀報價,防止出現類似於LIBOR操縱的情形;二是要去掉部分最高和最低報價,防止某家報價行利用自身市場優勢,刻意朝有利於自身利益的方向去報價。報價的有效性:在每天9:30開盤後的15分鍾內,各報價行在市場中的交易報價,原則上不應超過上報的中間價價格和實際中間價形成的價格區間范圍。如果一家報價行的中間價與整體報價差距較大,經常被剔除,可能會影響到其報價資格。

央行的職責是確保中間價制度公平、科學,能夠形成具有市場代表性共識的機制,這保持了中間價的權威性。至於是否需要干預,完全是根據供求、根據流動性因素去綜合考慮。

注:中國央行5月初在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的專欄文章里表示,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 「收盤匯率+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但未披露更多細節。

注:《華爾街日報(博客,微博)》周二援引接近中國央行的人士稱,1月4日,央行非公開地摒棄了市場化機制;這一轉變未曾公布,但央行再次回到了根據當局意願調整人民幣中間價的老路上。

注:中國人民銀行周五在微博發布澄清說明,回應個別外媒報道,稱這些報道捏造事實,誤導讀者,誤導市場輿論; 重申始終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