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政治面臨四大危機 中國博弈戰略內外受阻
鉅亨網新聞中心
和訊網消息 過去八年,全球格局已經進入二戰之後第三次最為重大的調整時期。伴隨着每次經濟危機,全球地緣、政治、經濟格局都會發生最根本的變化。二次大戰結束的大蕭條,最終形成了東西鐵幕、全球兩陣營的格局;七八十年代的全球滯漲催生了新自由主義下的全球化,形成了以美國為核心的單極化世界。均衡博弈公共研究院認為,本輪危機也會帶來世界格局、全球政治的根本改變。
5月6日, 均衡博弈公共研究院推出「危險的僵局---宏觀急轉的一周年 」系列報告,嘗試對過去一年來中國經濟困局的起始、進程和未來的趨勢作一次基本的梳理。本篇講述「外化的沖突 內卷的風險—囚徒困境下的全球博弈」。
如果說,六七十年前的那場全球博弈,是共產主義對資本主義,是計劃經濟對市場經濟;那麼在三十多年前,是由新自由主義和全球化終結了這場博弈,形成了到08年之前的世界格局。但是全球化走過三十年之後的今天,紅利的結束、增長的邊界、困境的顯現,必將帶來新一輪的全球治理制度與政治倫理的重塑。而這個過程,毫無疑問將會在兩個層面顯現的尤為突出,首先,是全球地緣格局的殘酷博弈,無論是二戰、東西鐵幕,還是蘇聯解體,最終都必然會導致地緣力量與大國地位的更迭。其次,是全球政治制度的深刻改革,無論是壟斷資本主義,或者理想共產主義,還是社會資本主義,每一次的經濟危機都引發全球社會制度、政治倫理的重大變革。
歷史總是相似,但絕不會簡單重復。均衡博弈公共研究院對本輪危機給全球地緣格局與世界政治傾向帶來的劇烈動盪,從三個角度進行了分析,分別是:1)八年以來全球地緣博弈的走向;2)當下各國政治的趨勢與傾向;3)本輪危機來,特別是過去三年以來,中國在參與全球博弈過程中的變化。
首先是外化的沖突,危機後風險轉嫁的國際秩序博弈。第一、從博弈的動機看,是風險的轉嫁;而從博弈的結果看,則是本次危機出清成本的分攤。第二、從博弈的重點看,表面是利益,本質上是規則。第三、從博弈的方式看,因為有核底線的存在,除了局部沖突外,這將會是一場主要消耗積累和資源的冷比拼。第四、從博弈的格局上看,重新盟化與文明板塊將可能是後半場的重點。第五、從博弈的階段來看,棋還未到中局,要形成最後的全球均衡穩態,這是一個反復博弈的過程,將消耗較長的時間,愈到後半場將愈發激烈。第六、從博弈的折點來看,大國之間內部風險的率先失守將構成本輪博弈出清的折點。
其次是內卷的風險,僵局下各國經濟政策的風險異化。
均衡博弈公共研究院發現,各國社會政治的走向和趨勢存在以下共同特征:
第一、危機以來各國政府政治公信力的普遍流失,各國政府已經基本用完所有「政治正確」的政策工具,但是問題仍久拖不決。第二、貧富分化的矛盾已經成為各國最大的政治壓力,本輪各國的救市政策,事實上造成了財富的分化與集中。第三、民粹和左化的傾向成為現階段最重要的政治特征,「中低層失敗感人群的反抗」已經對現有世界的精英政治構成了嚴重的挑戰。第四、反全球化的民意傾向,孤立主義和分離主義已經成為各國民主政治極具號召力的政治主張。第五、政治變革已經成為各國黨派選舉的共同主題。
從自己的鏡像看,過去三年來,中國參與本輪全球博弈的需求外側供給內側的新戰略受阻。第一,從一三年開始,我們向外的策略是攻而非守;第二,開始的兩年,我們的策略是急而非緩;第三,博弈的地理布局,我們是長而非短;而博弈的焦點卻是在近而非遠;第四,博弈的工具,我們是重在器物兼顧觀念。「總的來說,這是我國過去三十多年『韜光養晦』以來,首次體現『有所作為『的全球大國戰略和民族復興態勢。」均衡博弈公共研究院總結道。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