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患:中國強大的流動性下一個目標是誰?
鉅亨網新聞中心
4月29日,隨着證監會周五例行記者會中張曉軍的發言,對商品市場的管理本周進一步的明確,從言論上其實大家應該能夠很清晰的看的出來,現在的問題已經遠遠超出了交易所的層面的問題,過度投機和違法違規用詞的並行,這里面已經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含義了。
在市場最為瘋狂的那幾天,我的日記里記錄自己的感悟的時候已經認識到了這樣問題的必然結果:
《劇本經歷的多了,就知事物發展的必然》
《夜思:調節機制靠市場發揮作用還是靠zf?》
《黑色二次感悟:明明是政策錯配扭曲了市場,到最後卻是市場買單》
《黑色里的「時間差」節奏》
四篇日記闡述的很清楚了,就不在今天的日記里占用太多的篇幅了。而本周終於擔心的一點點成為了現實,政策引發的錯配一旦市場不能解決,那麼就一定會用非常規的政策方式來進行抑制和降溫:從交易所提高保證金開始一步步每天的政策防范措施就是為這錯配扭曲的瘋狂進行勒緊,當然誰也知道這樣的管理行為從交易所機制來看是無可厚非的,但真正不公平的只是明明是整體大的宏觀政策執行中形成了錯配,最後卻讓期貨市場買了單。
在中國大宗商品市場單日創下了2610億美元的成交額之後,監管機構對去年股市在槓杆推動下的瘋狂到最後崩盤瞬間蒸發掉5萬億美元依然歷歷在目,所以你也就明白為什麼大領導如此密度的致電交易所詢問情況,如此密集的找行業專家進行調研,最終監管層也不得不防范風險的責任遠遠大於了維護市場的意義。
然而這只是表面的治水患-堵之策,並沒有從深層次解決問題,問題的根源從貨幣政策的角度,不知道決策層是否進行過反思。當下中國擴張性貨幣政策的邊際效應已經大幅度下降,而忍痛轉型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當內部的壓力戰勝一切的時候,唯回頭路是唯一可行的止疼藥,但是財政和貨幣政策都需要為止疼做些什麼,而貨幣政策唯有增大力度,用更猛烈的流動性才能達成政策目標。
「這就好像一個病人一直大劑量使用青霉素後產生了抗藥性,只好轉為使用頭孢氨苄,從原來使用一支頭孢到兩支頭孢到三支頭孢。。只有加大計量才能抑制住病狀」
由於結構性的矛盾無法一時半會解決,實體經濟對政策反應不大,銀行的金融中介功能弱化,流動性無法被傳遞到有需要的企業和個人手中;國企壟斷遲遲未被打破,准入門檻過高,民營投資積極性不大。
所以貨幣政策的每次洪水釋放的結果並不是去降低了企業的融資難度和融資成本,每次貨幣政策的洪水沖出的時候,強大流動性都會催生出來的一些金融資產價格泡沫,貨幣幻影下產生的虛假性的繁榮也都均未真正改善增長動力,並且這些泡沫從吹起到破裂的時間周期正在變得越來越短,一些泡沫破裂產生的金融隱患和社會隱患已經體現的非常明顯。
爛在鍋里的肉,堵是不行的,往哪里疏?
房地產。。股票市場。。股權市場。。互聯網金融。。債券市場。。商品市場。。只要一旦產生了錯配催生了機會。。洪水滔滔涌入的速度就越來越快。。且越來越多。。誰都知道沒有真正的改革催生真正的變革,這樣的洪水帶動的虛假繁榮都是不可持續的。。一部分資金在泡沫逐步破裂的階段加速外逃,造成了更大的麻煩,因此我們在資本流動上只能『加強管理』,實際上也還是『堵之策』,但由於資本管制的加強,事實上私下的資本流動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可以說現在除了有點能耐的企業在海外搞收購並購以外,屁民的錢基本就是肉爛在了鍋里。
出一個問題,堵一個口子,出海的口子也是堵死的,堰塞湖越來越大,資金總還是要尋找鍋里能夠承載的領域,資產荒仍會加劇,配置資產加大收益的方法唯一就是加槓杆,這實際上每次都加大了堰塞湖的風險,如果不盡快的疏導這漫山的洪水,早晚又會有一些地方會因為這樣被迫槓杆追求收益率的方式而引發新的局域性的崩盤的產生。
當然老外的媒體隨着監管層對商品期貨市場的從嚴管管理之後,也都其實也都注意到這個問題並都提出了同樣的問題:中國強大的流動性的下一個目標是哪里?
是啊,哪里還能承載這些巨量的流動性呢?當然從理想的角度來說,當然是希望流動性能夠順利的輔助經濟轉型轉為實體經濟的動力,但顯然這是理想而不是當下的現實,堰塞湖似乎已經在各個領域都已經堵在了那里,甚至個別領域已經是爆了一次了。
還去房地產市場麼?顯然從這次對一線城市松綁到再次收緊的政策變化只有短短的一個季度來看,政府已經對房地產市場是心里想。。但卻不敢的矛盾。
老大喊你來買股票,買股票要講黨性,這次買股票比上次公平公開公正
而昨天,一條重要的新聞冒了出來:
剛剛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保持股市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調節作用,加強基礎制度建設,加強市場監管,保護投資者權益。這是去年夏天股災以來,政治局會議首次提到股市問題。
而也就在數小時前,新華社通報了澤熙徐翔、中信證券(600030,股吧)總經理程博明、經紀業務發展委員會行政負責人劉軍、權益投資部負責人許駿等等人涉嫌操縱證券市場、內幕交易犯罪,於近日被依法批准逮捕的新聞
這正是向市場傳遞出維護股市健康發展,加強制度建設,加強社會監管,保護投資者權益的最為直接的行動。
這背後就是我想「中國強大的洪水下一個目的地」已經逐步的浮出了水面,當然很多人會質疑說靠流動性拉高資產價格,以此帶動經濟增長,此招一年前在A股市場試過,事實上已經失敗了,資本市場的信心和信任已經被摧毀了。
我開了一個玩笑來回答這個問題:『三根陽線,他們就回來了』,事實上在當下資金不允許你出境的情況下,資產荒又在那里,可以投資的渠道也越來越少,這種情況下,或許大家就低估了投資者們對於信心和信任的『犯賤』程度了。
再一可以再二,但卻不可再槓杆
作為管理層這次一定要避免上次的經驗教訓,所以當有人問我國家打算把資金往股市里引會不會放開股指期貨啊,我的回答非常的堅決和肯定:『不會的』,要正確的發揮資源的有效配置,要實實在在的解決一些當下真正的棘手問題,而不是讓本身已經泛濫的洪水徹底的被槓杆變成猛獸,吸取上次股市里的經驗教訓:真正的抓好監管,抓好嚴打內幕交易,防范好內部利益勾結,樹立市場的信心,吸引資金進入到股市,不要加槓杆,但可以擴大市場的容積(也就是要拼命的發新股,拼命的水多了加面,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建設,債轉股也可以順利的推出)總而言之就是讓這些水真正的為國家做點事情,資本市場的功能才能真正的能夠用的好。
再來一次一定要解決『許多問題』
1999年是國企改革最關鍵的一年,那年資本市場的519行情幫助朱總理解決『許多問題』國企改革需要借助於股市的融資功能解決資金問題。現在也有很多的問題要解決,當然這些資本市場幫忙解決問題的路徑其實大家已經很清晰了,好聽點叫:『直接融資,降低融資比重,服務經濟轉型,輔助國企改革,降低金融槓杆,降低債務比例,資產證券化的通道等等』;說不好聽就是:『國企民企來圈錢,融資成本又低廉,股權又優於債權,歡迎全民來做股東,企業債務比例靠股東的力量來降低』等等。
最後附上當年證監會主席周正慶的一段回憶錄
當時這種跌法是很少見的,對此,證監會應該怎麼辦?一種觀點認為,不干預。但我帶領證監會領導層經過認真調查研究分析後,持另外一種觀點:證券監管部門面對下跌局面,不能聽之任之,要積極主動、旗幟鮮明、態度堅決地采取有效政策措施,推動市場健康發展。
1999年-2001年,高層認為需要積極利用股市來刺激國內需求、解決國有企業脫困問題。我們研究了1999年上半年的市場情況,股市不到一年跌了25%。第一,這不利於籌集資金支持經濟建設,1998年籌資比上一年就減少了484億,下降了36.6%。第二,市場持續低迷,導致新股發行困難,不利於發揮資本市場功能,支持國企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第三,投資者普遍被套,損失嚴重,不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障群眾利益,同時影響了投資者信心。我們一衡量,將近兩年的盤整,出現三個「不利」。 落實單靠證監會力量是不夠的,所以我們正式給國務院打報告,叫《關於進一步規范和推進證券市場發展的若干政策的請示》。這個報告報上去以後,經過與財政部、央行、發改委等部門反復協商後國務院正式批准。
現在看來,這六條政策,由於從實際出發,及時適應了市場發展的客觀需要,合乎市場參與各方的期望,經過各方密切配合,努力實施,因此收到了較大的效果。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准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 從6月延至9月?市場重估聯準會降息節奏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